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美术论文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创新保护发展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4-08 11:14:26更新时间:2022-04-08 11:14:26 1

  用创新发展的理念,做好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不仅对传承保护好优秀的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对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独特的优势,帮助少数民族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具有现实意义。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创新保护发展路径研究

  一、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是民族地区的 “宝贝”

  贵州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提供的生态基础和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交融,构成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其中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是各族劳动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之一。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经过长期的传承与发展,已经形成一种新的产业形态,成为贵州重要的特色文化产品,呈现出如下特点。产品丰富、企业众多。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资源非常丰富,经过长期的传承与发展,已经形成一批具有鲜明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的产品系列,成长了一批有一定实力的龙头企业,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全省现有民族民间工艺品覆盖11个大类、78个门类、 1300多个品种。2016年,民族民间工艺品产值约为300 亿元,预计到2020年,全省民族民间工艺品产值将实现1000亿元,带动100万人就业。现有工艺品加工销售企业、专业合作社、手工作坊、个体户等4461户,其中规模以上生产销售企业24 户。[1] 技艺精湛,人才荟萃。贵州拥有大批从事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生产的人才资源,众多熟练掌握传统技艺的绣娘、点蜡高手、银饰锻造、雕刻、编织的工匠和艺人在民间广为分布,成为工艺品生产制作的主力军。全省进入与民族民间工艺直接相关的“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保护名录107项,国家级保护名录28 项,国家级传承人20人,省级传承人60人。评出贵州名匠401人,贵州名创作品723件,全省民族民间工艺品从业人员十万余人。[2]

  二、传承保护的基本做法和模式

  (一) 制定法规政策着力保障传承保护和发展贵州将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作为传承民族文化、助推同步小康的重要抓手,提出了“优秀的民族文化是贵州的宝贝”的理念,自2012年以来出台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组织实施了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 《贵州省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 和 《打造“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工作方案》。(二)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加大保护力度 2011 年以来,贵州省向文化部申报建立了丹寨县石桥黔山古法造纸合作社、宁航蜡染有限公司、台江县芳佤银饰刺绣花有限公司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两次在台江、凯里、三都、玉屏、松桃等县市建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三) 加大传承人培训培养力度,抓好传承保护贵州省相继制定实施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培训计划”“绣娘培训计划”“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领军人才千百十计划”等专项培训计划,培训传承人上万人次。2016年首次命名了122名贵州民族工艺大师。在黔东南州凯里学院、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开设了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设计与制造专业。积极鼓励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人收徒传艺,传承好优秀的民族文化。(四) 利用举办各类节会打响民族品牌贵州省已连续十多年举办“多彩贵州”民族民间工艺品大赛,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和传承人脱颖而出,与全域旅游比翼双飞,成为贵州旅游商品的主流。在举办的“2016中国(贵州) 国际民族民间文化旅游产品博览会”上,上万种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展示交易,实现交易额 1.6亿元。

  三、传承保护和开发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一) 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难以形成合力由于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需要的投入较大,其发展主要是富民,对地方财政增收贡献太小,加之大量的农民工外出打工缺少劳动力支撑,导致部分地方对传承保护和发展好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缺乏足够认识,重视不够。同时,还存在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协调机制,难以形成合力等问题。(二) 轻保护,重开发由于政府部门和群众都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传承和保护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很少有人去深层次挖掘其文化内涵和保护价值,更多的是迎合市场需求,简单开发销售,造成不少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不伦不类、粗制滥造,既不能体现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文化艺术价值,更不能产生应有的市场价值和品牌效应。(三) 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不高生产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产品的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技术手段落后、产品单一、质量较差、市场竟争力不强等问题,整体处于分散、弱小、粗放的态势,难以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

  四、创新保护发展路径研究

  (一) 切实做好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技术的传承和保护第一,加大保护力度。要切实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资源保护的普及性教育,不断提高传承保护的自觉性。要将传承和保护好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技术,作为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一项重要的任务,通过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在民族地区中小学校深入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等形式,并以此加大普及教育的力度。另外,还要重点要抓好面临失传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力度。第二,激发内生动力。要将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传承保护与民族地区的同步小康、脱贫攻坚、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传承和保护,在开发少数民族工艺技术及其产品中要让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受益,让有一技之长的少数民族传承手工艺人通过发展手工艺品增加收入,从而不断增强各族群众传承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技术意识上的自觉和行动上的自主。第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政府传承保护的职能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发挥经济的杠杆作用,引导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正态发展。要整合政府各部门传承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力量,形成统一领导、整体规划、职责明确、分工合作的传承保护机制。

  (二) 切实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技术的研发力度第一,要坚持特色化。研发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必须要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彰显民族文化的瑰丽,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要有民族文化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第二,要坚持品牌战略。坚决克服以往各自为政、产品质量差、粗制滥造、难以形成品牌效应等情况,制定行业标准,规范生产标准,创建品牌培育平台,建设品牌培育推广团队,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民族特色明显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品牌产品。第三,要坚持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紧紧围绕游客的需求加大研发力度,开发生产出具有少数民族特有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解决好旅游商品千篇一律的问题,不断丰富民族地区游购食住等旅游要素。第四,要加大研发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多层次、高水平的研究和开发,要建立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基地。在研发中要突出产品特色、突出工艺品个性化、特色化和多样化,深挖文化本源,弘扬民族元素,促进工艺品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提升产品品质,丰富产品形态。

  (三) 做大做强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产业第一,强化规划引领。根据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品的资源禀赋制定相应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规划,明确部门的职责,强化政策措施的保障,通过规划引领,有序做好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工作。第二,强化产业布局。作为产业来布局,分类来规划,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与市场的有机结合。特别是要做大做强民族旅游工艺品产业,使其结构更加优化、优势更加凸显、产业地位更加稳固。第三,强化市场融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拓展消费市场。要进一步打造推介展示平台,举办好各类展示竞赛销售大赛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大力发展网上销售电商,在景区设立体验店,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和知名度。第四,强化知名品牌打造。着力培育知名品牌,依托非遗传承人的传承、高端研发机构或团队的研发、龙头企业的规模化生产,着力打造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精品,培育一批工艺品品牌,不断提升品牌附加值。

  参考文献:

  [1] 贵州日报[N].201 7- 1 2- 03. [2]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网[EB/OL].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创新保护发展路径研究》来源:《贵州民族研究》,作者:吕海梅1 陆 虹2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meishulw/74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