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美术论文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的中国画创作研究

发布时间:2022-04-09 11:51:43更新时间:2022-04-09 11:51:43 1

  少数民族题材是我国美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作为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边疆省份,在新中国美术的各个阶段都有重要的经典之作呈现,但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实践理论研究较少,而中国画作为云南代表绘画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云南美术创作的重要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南美术家,尤其是中国画家通过对各民族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描绘,走出了一条具有云南地域特色的美术现代化之路。近年来, “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更是成为美术发展的关键词,从 2013 年 2 月中国美术家协会民族美术艺委会成立,到 2018 年 “七彩云南”“天山南北——— 中国美术作品展” “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 等展览的成功举办都围绕着 “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这一命题来展开。因此,本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创作发展状况进行概述,对新时期以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创作的特点进行总结,对云南与东南亚的艺术文化交流和云南民族美术市场的现状进行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 中的中国画创作研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的中国画创作发展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的中国画创作主要以人物画为 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 初,王 晋元、驻滇部队文艺组的江一波、梅肖青等是较有代表性的画家。由于当时表现社会政治生活的主题性创作趋于同质化,因此,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普遍呈现歌颂式的特征; 而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的中国画创作却以朴实自然、浪漫诗性的精神面貌呈现,给人以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表现形式上亦突现出全新的地域特征,正如陈履生所言: “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延续到 60 年代的美术创作,出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这就是少数民族题材在美术创作中能够绕开过于政治化的关卡,使审美通过少数民族题材呈现出它相对独立的价值和意义”①。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作品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作品语言朴实自然,内容上以日常化的边疆建设生活、学习、工作场景及表现民族之间团结友爱典型性事例为主。这一时期较有代表的中国画作品有梅肖青的 《踏遍高原千里雪》、王晋元的 《猎》等。

  21 世纪以来,随着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的 加 快,云南由乡土文明向区域城市化迈进历程的背后有着丰富的情感变化,这使得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在探索新的艺术 观 念、艺术媒介和材料等艺术形式语言方面有了多元性表现。以当代水墨① 为例,其艺术语言开始出现在民族题材的中国画 作 品 中,就其表现精神性而言,当代水墨主张尊重并凸显艺术家内心世界与个性理 念 的 表 达,它呈现出批判性、观 念性的审美趣味区别于传统中国画含蓄抒情的精 神 内 核,其 笔 墨 语 言 有 重 形 式 元 素、视觉冲 击 效 果 较 强 的 特 点。同 时,本 土 中国画家在艺术形式语言方面的探索也尝试,例如综合材料在具体创作中的使用便是积极的尝试 之 一,除却惯常使用的传统绘画材料,采用新型绘画材料进行灼烧、拼贴、喷绘、印刷等也成为常用表现手法,也 与岩彩、广 告 颜 料、漆、水彩等多种材料 相配合进行 使 用。而在采用新的表现形式的同时,一些本土艺术家将观念艺术、当 代水墨、影像艺术等中的新理念运用在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形态变迁的表现上,使云南中国画领域内少数民族题材美术的语言形式与精神诉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表达。

  二、新时期以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创作的特点

  探讨民族题材美术的发展,对民族美术创作群体的研究就显得至关重要,贡布里希在 《艺术的故事》开篇就讲到: “实际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的中国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美协、画院与美术馆以及高等艺术院校为主的画家群体,三者的交叉合作密切频繁,职业艺术家参与培养新生创作力量现象的已成为 常 态。创作群体的地域分布、职 业 构成、文化背景、年龄层次分布、性别属性、作品风格趋向对于研究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的中国画创作至关重要,而高等艺术教育体系的建立与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又是地区民族美术题材创作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障。从地理位置分布来看,云南大致形成了以昆明为中心,玉溪、曲靖、大理、普洱等地区及各地州市分别集群分布的格局。从职业构成来看,形成了职业画家、高校教师为主体,艺术高校学生、自由艺术家、艺术爱好者等群体的趋势。从年龄构成来看,老一辈画家仍然在坚持创作,“50、60 年代”画家成为当下创作的中坚力量,“70 年代”画家在绘画语言上已经有了自身相对稳定的艺术风格,“80、90 年代”年青一代仍在艺术道路不断自我探索的阶段。从性别比例构成与艺术风格来看,男性艺术家居多,写意与写实的艺术风格并存,艺术形式语言趋向多元化; 女性艺术家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她们因其自身敏感性的艺术感受力而多侧重于借工笔或小写意抒写来表达内容,其艺术风格多诗性雅致。

  从创作题材来看,云南拥有 25 个少数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数量最多的省份。但民族美术发展中却面临着类型题材单一的问题,就题材数量而言,傣族、彝族及藏族题材被艺术家表现较多,而水族、德昂族、怒族等其他较偏僻地区的民族题材的典型性作品则较少; 就民族题材表现内容而言,民俗风情方面偏多,内容主要表现歌舞、民族节日,而像宗 教 题 材 ( 如南传佛教等重大活动) 、边境贸易题材 ( 如日益繁荣的跨区域贸易、边疆贸易) 、民族都市题材 ( 如少数民族民众在现代化生活的精神状态) 等方面关注不够。在表现歌舞、民族节日方面,有存在对民族文化认知理解不深,而导致走马观花式的描绘说明的模式。因此,在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整体呈现出焦点题材集中,而对部分熟识度相对较低的民族题材关注不够的现状。从而导致我省民族题材多元化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造成在部分表现同民族的作品上出现题材撞车,类型创作相似度高的局面。同时,一些作品所呈现出的时代精神性不强,与现实生活脱节,缺乏人文关怀与理性思考。

  三、与东南亚艺术文化交流现状

  在当下全球化不断加深推进的大环境下,跨区域文化交流已成为常态,云南与东南亚、南亚之间的艺术文化交流日益频繁①,其交流艺术种类包括影像、书 法、架 上 绘画、装置艺术、民族美术等,主题则涵盖了乡愁 观 念、观 念 主 义、区 域 文 化 的 保 护 发展、缓解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与现实紧密联系的相关艺术发展热点课题,而云南民族美术市场也不断被拓展。艺术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某种意义上也是社会现状的一个折射面,艺术家的情感表达有其背后深刻的社会背景因素。相似的社会环境使得艺术家有相近的社会关切点②,文化的多元性与相近性之探讨成为东南亚、南亚地区当代艺术作品中的常见表现主题。在艺术创作层面,东南亚、南亚现当代艺术家主要结合本国自身文化,尝试借助各种媒介形式进行架上绘画、新媒体创作、实验摄影、装置艺术的创作,以此表达对地缘文化下的自我表述和身份认同,这种探索最终使东南亚当代艺术受到国际艺术界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东南亚的艺术作品在国际艺术市场上表现出色,典型现象即私立性艺术机构的数量日渐增多,与国际性美术馆、画廊的合作不断强化,参与跨区域性的艺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如新加坡积极行动并建立大型的研究、展览和收藏机构,逐渐建立了区域性艺术市场的网络,而私立性的艺术机构则依托的对外交流活动,推出并推广优秀艺术家、艺术作品以谋求本国艺术产业发展壮大。

  民间艺术机构对艺术交流取到了推动作用。新世纪以来,云南省内包括私人美术馆在内的一些本土民间艺术机构开始出现,并逐渐参与到云南民族艺术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来,积极融入当地艺术系统的产业链,积极致力于将区域民族艺术文化的宣传展示,它们是本土民族艺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客观而言,私立性艺术机构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在其艺术商业化的持续性发展与跨地域性艺术推广展示的道路上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艺术市场的繁荣是艺术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对民族美术的发展及民族题材而言同样适用。在频繁的艺术交流展示和艺术对话中,跨区域性的相关艺术发展案例、议题的探讨更具有启发性意义,这不仅仅只限于某一画种或某一类型的艺术。地缘文化与自然景观上的一些相似性使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地区在艺术发展的道路上具备相互借鉴的可能性,尤其是他们在发展自身相关艺术产业链,完善艺术市场方面的努力。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的中国画创作研究》来源:《罗江》,作者:民族艺术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meishulw/74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