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美学论文

上里古镇街巷空间特色解析

发布时间:2011-02-26 10:52:35更新时间:2023-06-17 15:30:03 1


  摘要:上里古镇街巷空间作为古镇风貌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体现了其特色。通过对古镇现有空间环境的调研,对古镇街区的街巷空间特色加以解析,并提出保护与更新措施,为古镇保护提供切实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字:上里,街巷空间,古镇保护
  1.引言
  上里古镇位于“雨城”雅安市北部,1982年被四川省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在古镇中,保留有较为完整的传统民居街巷及有鲜明特色的川西民居建筑,其中有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明清时期院落及古桥、石牌坊等古迹。但随着近年来四川城镇的快速发展和建设,上里的原生态环境受到了很大影响,原有的古镇风貌正在遭受破坏。本文旨在通过对上里古镇空间的构成要素、街巷的尺度比例和空间节点关系进行理性分析、量化归纳,对传统街巷空间体系在新的外部环境下所面临的特色危机问题提出保护更新措施,为川渝地区古镇的保护发展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2.空间解析
  2.1街巷空间要素
  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指出,外部空间作为“没有屋顶的建筑”,是由地面(底界面)和墙壁(侧界面)这两个要素所限定的。
  2.1.1底界面
  街道空间的底界面是人直接接触的一个界面,是和人们心理、视觉和触觉上接触率最高的界面,对限定空间起到重要作用。上里街巷现在多数路面采用青石板敷设,铺砌方式为道路中间采用较小尺寸的石板,沿横向铺设,两边是尺寸较大的纵深方向铺设的石材。这种铺砌方式形成了底界面独特的肌理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加强街道空间纵向延续感。
  路面一般自然形成缓坡,以利于排水,路面两侧与临街建筑相接处抬高形成台阶,高差一般在150㎜~400㎜之间,形成了底界面的丰富变化,也把街巷道路这一外部秩序延伸到了室内,使得内外空间连续性一体化。
  2.1.2侧界面
  街巷空间的侧界面是由连续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等构成的主要界面。它是人在街巷空间中的主要观赏面,是人对街道印象的主要感知对象。上里民居建筑大多公用山墙,使得街道两侧得以形成连续的界面,有助于完整的街巷空间围合,限定街道空间。上里沿街两侧大多是传统的单层或双层商住两用川西民居,穿斗木式结构,具有可拆卸木制轻门板、外挑檐廊、挑檐骑楼等,原色木料显得古朴自然。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的连续建筑立面,在建筑的尺度、细部处理上具有某种相似性,但在统一之中又存在着变化。同时建筑之间的前后错动形成了街巷侧界面的凹凸变化,形成一种局部围合的开敞空间,增强了公共空间中的边界效应。
  2.2空间尺度和比例
  街道空间尺度是街道空间及其构成要素相对于人(包括人的视觉、活动尺寸和心理)的大小,
  不同的空间尺度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空间尺度和比例是体现街巷场所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
  街巷的空间尺度的度量元素主要是街道的长(L),宽(D),临街建筑外墙高度(H),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指出:“以D/H=1为界限,这时空间有某种匀称存在,它是空间构成上的一个转折点;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减小会产生封闭近迫之感;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增大会逐渐产生分离之感,D/H>2时则产生宽阔之感。D/H为1.5~2是在实际空间中使用最多的数字。是比较合理的比例关系,空间尺度比较亲切。”
  而在上里的街巷空间中,D/H通常在1左右,甚至比1小(表2.1),但是在这种空间中行走,人并不感觉到压抑,反而有种舒适感(图2.3)。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①街道的长度有一定的限度,最长的街道(平桥街)全长约350m,在适宜人体步行的距离范围之内,避免了街道太长带来的单调和心理疲劳;②街道两侧多为茶座、饭馆、工艺品等开放式店铺,门前多做退让图2.3街巷断面图

图2.3街巷断面图


  处理,形成有效的灰空间,将游人视线引入庭院资料来源:自绘
  内部,增加了街道的趣味性和行人的参与性。③主要街道两侧传统建筑大多数底层采用木结构,
  并在上部窗间墙用对光线折射较强的白色涂料,使街巷形成亲切宜人、开阔明亮的空间;④传统的建筑符号如门廊、花窗、檐口等,在高度统一中又有着多样的变化,对于丰富空间也起到积极的作用。⑤部分主街一面是建筑,而另一面是河堤,柔化了建筑的坚硬材质,开阔了行人的视野,使其在游览过程中不觉疲惫。
  表2.1上里主要街道数据表
  

表2.1上里主要街道数据表


  2.3街巷空间节点
  上里古镇节点从空间形态来说,属于开放空间,具有构成自然灵活、环境适应性强的特点。上里街巷网络一共形成了三个明显的空间节点,并且主要功能各有不同,分别是入口古戏台前的文娱广场、韩家大院前的集散广场、二仙桥前的休闲广场,三个空间节点位于一条直线上,组成了东西向的视线走廊,层次分明,收放有序,形成各有特点的空间节点:①文娱广场处于上里镇区入口处,与古戏台构成一个环境整体(图2.4),是许多文艺团体进行艺术交流的地点,也是镇区文化活动的主要集中地,使游人产生强烈的参与感与认同感,犹如一首节奏明快的乐曲,在第一小节就紧紧抓住人心;②韩家大院是上里古镇一个具有典型地方风貌的四合院民居,是许多游客必到之处,这就使得门前的广场成为了人流的必要集散地,起到了疏散和集会的作用;③二仙桥广场处于镇区末端,与周边长廊等构筑物共同形成了一个层次丰富,尺度亲切的空间,此空间的相对开敞很好的调节了整个上里街巷的封闭感和层次感,活跃了古镇的生活氛围。
  

古戏台广场与韩家大院广场


  资料来源:自摄资料来源:自摄
  3.古镇保护与更新
  近年来在经济发展的热潮中,上里丰富的历史遗存及建筑风貌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了破坏。要实现古镇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建立古镇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循环,在开发中,遇到多种利益发生冲突且难以平衡时,要以“保护优先”为基本的前提,树立系统保护的理念。同时,要在不影响古镇民居原内部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改造,以适应居民的现代生活需要。也既是说,在保护古镇历史建筑的同时,对古镇居民的生活基础设施进行必要的更新,才能使古镇更具有根基、特色与活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结语
  古镇,与别的人类文化遗存一样,不可替代、不可重复制造和再生,有难以替代的代表性与重要性,是人类共同拥有的无比珍贵的财富。上里古镇作为有川西独具特色的小镇,在历史、人文、科学、艺术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此文希望能通过解析上里古镇空间特色,寻求适合自身特点的保护模式的方法,进一步推动古镇保护与利用的良性互动,创造出古镇保护与更新的更多和谐。
  【参考文献】:
  [1]孙霄奕.安仁古镇街巷空间特色解析与保护更新[J].小城镇建设.2007(8).
  [2]况红玲.四川古镇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宜宾学院学报.2004(3).
  [3]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p5~p27.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meixuelw/3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