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农业环境科学论文

宁淮高速公路老山隧道“生态环保型”建设探索

发布时间:2011-02-26 11:24:53更新时间:2021-03-30 10:36:12 1

  摘要:江苏省宁(南京)淮(淮安)高速公路南京段穿越老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老山隧道是宁淮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是对江苏省首次建设长大隧道的巨大挑战,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工程建设具有环保要求高、施工技术风险大等显著特点。牢固树立“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的思想,从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出发,通过科技创新让“架桥铺路”与“生态环保”从“势不两立”走向“和谐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绿色交通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原生态,高速公路,隧道,建设,探索

  “绿色交通”是一个新的理念,也是一个实践目标,即追求交通的通达和有序、安全和舒适、低能耗和低污染。生态高速公路理念的提出,突破了高速公路的固有理念,符合“构建和谐社会”和“发展绿色交通”的方针,延伸了高速公路的内涵。本文介绍了在宁淮高速公路老山隧道建设过程中,“原生态”建设理念的提出、探索与实践。

  1.国内外状况

  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会占用大量的土地、开挖山体等,从而对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一些发达国家公路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已经得到了高度重视。我国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存在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强调短期效果,忽视长期效果。二是过分强调绿化效果,投入很大,效果却不好。2003年9月建成通车的宁杭高速公路(江苏段)在国内首次提出了“生态高速公路”理念,为广大使用者提供了安全舒适、畅通快捷、赏心悦目的行车环境。

  2.老山隧道工程概况

  宁淮高速公路南京段长约71.4km,位于南京市浦口区和六合区境内。老山隧道是宁淮高速公路南京段的控制性工程,位于宁淮高速公路起点,与南京长江三桥北接线相接,为双向六车道分离式隧道,隧道建筑限界净宽为14米,净高为5米,由一号、二号隧道和棚洞三部分组成,隧道总长3595米,工程概算3.5亿元。工程建设规模在全国同类隧道工程中名列前茅,主要面临三大挑战:一是环保要求高,二是地质条件差,三是技术风险大。老山隧道工程于2004年2月开工建设,经过广大建设者的顽强拼搏,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实践前置式洞门施工工法,攻克半拱-斜柱棚洞结构施工关键技术,于2005年6月全线贯通,2006年11月全面建成。

  3.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的思想,坚持最大限度的保护、最小程度的影响、最强力度的恢复,实现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重,公路项目与自然环境和谐”成为江苏省和南京市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的共识。具体来讲就是“立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高速”,全面落实和深化“六个坚持、六个树立”的交通发展新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安全至上的理念。

  坚持人与自然相和谐,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

  坚持可持续发展,树立节约资源的理念。

  坚持质量第一,树立让公众满意的理念。

  坚持合理选用技术指标,树立设计创作的理念。

  坚持系统论的思想,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

  4.具体做法

  4.1坚持设计创优,加强对珍稀动植物重点保护

  百里老山山峦起伏、古木苍翠,仅野生植物就达近600种。在线路实地勘查时,还意外地获知大山深处“活跃”着一群我国特有的“中华虎凤蝶”,如果“炸山开路”会导致中华虎凤蝶失去繁衍后代的“家园”。决策者最终决定以隧道方式穿越老山。老山二号隧道出口处有两株苍翠的百年楸树,该树种与楠木齐名,称为“百木之首”,当地老百姓更将其尊称为“镇山之宝”。其中一株恰在红线范围内,经专家鉴定,若移栽成活率几乎为零。为了避免施工中伤害古树,施工单位不但在该树挂上了醒目的“百年古树,注意保护”的牌子,而且耗资10余万元为“镇山之宝”砌石坡、筑栅栏进行保护。如今,百年老山景色不改,彩蝶依旧,枝繁叶茂的楸树更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4.2坚持精细施工,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扰动。

  4.2.1注重过程控制,以细节保生态

  施工单位进场伊始,营造强烈的环保氛围,规范驻地、施工现场、生活垃圾、污水的处理、泥浆的排放以及原材料的堆放。要求施工单位对施工期间的环境敏感点进行调查,在上报施工组织设计时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实行环保抵押金制度,约束施工单位破坏生态的行为,高度重视完工后临建设施的恢复和生活垃圾的处理工作。

  4.2.2采用先进技术手段,超前预报前方地质。

  老山隧道地质情况复杂,Ⅰ类、Ⅱ类围岩占47%,需穿越7个大的地质断层,地质构造破碎带、灰岩砂性风化带分布不规律,溶洞、涌水十分发育,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塌方、涌水等恶性事故,由此也会对环境造成扰动。隧道开挖采用了目前国际最先进的TSP超前地质探测预报系统、超前水平钻孔、浅埋段地表钻孔、综合地质雷达等超前预报措施,及时了解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情况,以确定最佳的安全施工方案,从而避免了塌方、涌水之类恶性事故发生。

  4.2.3优化钻爆方案,实现光面爆破。

  为了减少爆破对环境的扰动,老山隧道针对不同的围岩类型,制定了相应的钻爆方案,对钻眼数量、钻眼深度、装药结构、装药量、雷管段别等钻爆参数进行了严格把关,并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围岩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最大可能地对软弱围岩进行光面爆破。

  4.2.4最大限度利用出洞石渣。

  老山隧道出洞的石渣原打算作为弃渣处理,而隧道衬砌又需要规格不等的石料,经对出洞石渣的检测,认为部分石渣可用于隧道衬砌。据统计,老山隧道出洞石渣利用约70万方,利用率达87%,节约取土用地近500亩。

  4.3坚持科技创新,为“原生态”提供保障。

  4.3.1首创“前置式洞口工法”新技术。

  按照我国公路隧道常规施工工艺,公路隧道洞口一般均采用大拉槽方式,先对边仰坡进行大范围开挖、防护,在保证洞口稳定的前提下再掘进施工。这一做法不但破坏了山体的自然平衡,而且对隧道区域内的原生植被会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

  老山隧道施工首次开发了公路隧道“前置式洞门工法”,实现了隧道洞口“零仰坡”施工,避免了隧道洞口高大边坡开挖,保护了自然植被,减小了对原位地质体的扰动,节约了资源,取得了良好的环保效益与社会效益。据测算,“前置式洞门工法”新技术至少使老山隧道洞口土石方开挖减少15000立方米,保护老山天然林地6000平方米。“前置式洞口工法”新技术还被评为“南京市十大职工优秀创新技术成果”之一。

  4.3.2首创“傍山棚洞结构形式”。

  老山二号隧道右线洞外路段紧依陡峭的山体,茂密的植被虽然使山体处于稳定状态,但若削山为坡,再辅以浆砌片石防护,“原生态”将荡然无存。科技创新又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如今国内首创的全长376米“傍山棚洞”巧妙地与大山融为一体,它的一侧与山体相连,另一侧以间距12米的33根方形斜柱支撑着山体对棚洞结构产生的侧压力。棚洞顶部密封之后覆盖“原土”,让山体的植被顺势而下,从而使气势磅礴、造型宏伟的“傍山棚洞”完全融入了老山的自然景观。从隧道延伸的高速公路直接进入棚洞,确保了百年安然无恙。“沿山不开山”的思路又一次践行了“原生态”的建路理念。

  4.3.3优化隧道仰坡设计。

  在隧道仰坡设计中,采用种植池设计方法,回填绿化后的仰坡融入老山自然森林中,使隧道与老山森林公园融为一体。为了确保仰坡稳定,结合周围山体走势,从坡顶至隧道中分带端口尽量放缓坡度,使中分带的回填土不仅对仰坡起到支撑作用,同时可以恢复山体绿化,创造出绿色、环保的入洞景观。

  4.3.4优化景观设计,以细节提升景观品味。

  老山二号隧道左线出口段边坡永久性防护运用造园手法,由黄石和植物组成景观式挡墙,取得安全与环保兼顾、功能与景观并重的效果,实现工程与自然的融合。老山二号隧道出口处中央分隔带采用双层明暗排水系统,形式精致,独具匠心,对地下水和地表水进行综合处置。通过设置湿地和植草相结合的卵石景观沟收集雨水,起均衡池作用,取得了保持水土、防止污染、营造“旱溪”景观的效果。

  4.3.5开展多项课题的研究。

  开工之初,市高指便确立了《老山隧道工程建设环境影响与地下水防治》的科研课题,这一从“地下”开始打造“原生态”高速公路的科研项目通过鉴定,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荣获2008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以老山隧道建设工程为依托开展的《高速公路隧道环保型建设技术研究》课题通过鉴定,一致认为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很大的推广应用价值。该课题荣获2007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5.结语

  精心的设计、宏伟的造型、上乘的质量、优美的景观……使得宁淮高速公路老山隧道充分体现了“原生态”的建设理念,通过宁淮高速公路老山隧道工程建设的实践,我们认为只有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始终贯彻“绿色交通”的理念,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构建“和谐高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江苏宁淮高速公路老山隧道环保型建设技术暨大跨径隧道建设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2、中交第二公路勘测设计研究院、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老山隧道两阶段施工图设计2003;

  3、中交第二公路勘测设计研究院、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老山隧道假拟洞门及棚洞施工图设计2004;

  4、宁淮高速公路(南京段)工程项目执行报告江苏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二零零六年十二月

  5、张前进,江玉林,陈学平高速公路环境破坏与生态恢复评估研究公路交通科技2006,23(05);151-153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nongyehuanjingkexuelw/3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