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社会学论文

建筑材料、自然条件、风土人情与建筑材料及建筑特性

发布时间:2011-02-26 11:00:42更新时间:2011-02-26 11:00:42 1

摘要:本文通过对各种自然人文环境中的建筑所选用的特定材料进行深度分析,总结出自然环境、社会及文化背景与建筑材料、建筑特性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和谐关系。
  关键词: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可生长的建筑材料;
  一个好的建筑设计是不可能脱离它所存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当地气候特征、地形条件、建筑传统、风土人情、生活习性以及建造所处的政治、时代背景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建筑的生成,从而具有千差万别的人居环境。
   自然条件与材料选择
  房屋建筑是人类最经常、最普遍使用的生活设施,除少数官方建筑和特殊建筑外,绝大多数建筑都是就地取材,所以人们在建造房屋之前,首先要考察当地有哪些可供使用的材料。其次,为了满足房屋建筑最基本的防御功能,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来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如:在寒冷地区采用高墙厚重型结构;在多雪地带采用大坡度屋顶;在炎热、多雨潮湿地方采用大开口、易通风的开放型结构形式等等。所以,房屋建筑样式、结构及所用材料,首先受当地的材料资源、地形条件、自然气候的影响,于此,我国各地民居极具代表性。
  结合气候、改善室内热环境:在干热地区,如藏族民居和黄土窑洞,主要是降温,方法是用泥土、块石等大量蓄热性能高的材料吸收白天的热量,晚上再逐步放出来;湿热地区如西双版纳、广东地区,因温度高,热辐射强,则主要是尽量遮阳,减少墙体以少吸收热量,平面开敞,底层架空以利于热气流通过等手段。建筑材料(竹子)排布通透,易于通风。
  利用自然资源和地形保持生态与水土:如贵州苗侗山寨建筑,不占良田;黄土窑洞生根于大地,巧妙利用地形、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充分利用地方及自然材料:如黄土高原的土质易削掘,干燥时负荷强,干燥过程中表面呈水泥状,能保持垂直墙面,且保温、隔热;贵州、福建沿海、四川山区、西藏藏族居住地区,山多石材丰富,可作为基础、墙体、屋顶甚至是室内家具,一一俱全。
  另外,通过分析各地民居的材料使用情况,不难发现人们不约而同的选择可生长建筑材料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可见,可生长的建筑材料是适应建筑所在地的气候特征、材料资源及地形条件的自然选择。
   建筑传统、风土人情、生活习性与建筑特点
  建筑作为人类生活的舞台,必然反映使用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如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性以及规章制度、宗教信仰等等。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建筑会烙上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特征,正如苏珊•格朗在《情感与形式》中曾说过“建筑是种族领域的幻象”,当建筑作为一种物质符号出现时,它会表达出人类的普遍情感及有差异的文化。以下分别从欧洲小开口,厚重型建筑、中国合院式建筑及日本开放的和式建筑为例说明建筑是如何受社会及文化背景影响的。
  欧洲的厚重型、小开口建筑:欧洲建筑多以石材为墙体材料,给人以厚重感。从自然气候来说,欧洲大陆冬季比较寒冷,为了保暖与防风,多采用厚重型的墙体和较小的开口,窗户纵向尺寸大、横向尺寸小;从生活方式看,欧洲人睡床、使用椅子等生活方式要求建筑层高较高;从社会状况看,欧洲历史战争多发,人们防御意识较强;从宗教信仰看,欧洲人多信仰基督教,追求至高无上的神,故建筑垂直向上意欲与上帝对话。
  中国合院式住宅及院落礼制:四合院住宅是我国传统的民居形式,它依据南北中轴线左右对称,每一间屋子排列有序,各行其职,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封建礼仪制度和生活习性。这种院落布局,适合当时中国以家长制、大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社会体制和封闭式的生活习性。院落规模根据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有很大差异,从普通农民没有下房的“三合院”到达官贵人的两重、三重四合院,其选材、开间、屋顶等做法也各自不同。四合院作为土地利用率较高的平房建筑,可节省土地资源,降低建造造价;房间应用有极大的伸缩性,可依据家庭人口数量及结构变化调整使用方法和分配方式;合院自成体系,与外界区划分明,私密性强、防御功能好。这些特征不仅十分适应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中华民族老幼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的封建礼制及内向封闭的的民族性也是及其吻合的。
  日本开放型的和式建筑:岛国日本气候温暖潮湿,传统建筑以轻型、木结构房屋居多。日本夏季高温多雨,空气湿度极大,通风成为居室第一需要,所以房屋四周墙体基本都有开口,窗户面积大且多落地,属开放型建筑;其次,日本历史上很少有外敌入侵,人们的防御意识比较薄弱,维护结构防御性基本较差;日本人喜好亲近自然,落地窗、回廊、庭院从室内到室外逐步过度;日本人生活起居习惯席地而坐,房屋层高较低。
  从上述例子不难看出,不同的社会及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建筑型制,从而使建筑结构类型、室内外空间布局、材料选择等极具差异性,形成不同的人居环境。社会文化背景会作用于建筑实体,同理,建筑实体也会反作用于社会文化。经过时间的积淀和人们惯性思维的产生,不同的建筑材料就会具有不同的表征含义。如玻璃象征着空间的开放;钢筋混凝土象征着机器时代的伟力;木头象征着与自然的亲近等等。当人们希望获得内心向往的居住环境时,便会自觉的去选择相对应的建筑材料来实现其理想,从而形成新的社会活动和文化现象。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从未间断地伴随着人类建造活动,建筑材料成为一种物质性媒介,实现了人类情感与文化的传递。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shehuixuelw/3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