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社会学论文

论文发表范文参考浅析停留交往空间在老社区中场所感的体现

发布时间:2014-11-18 15:22:21更新时间:2014-11-18 15:24:09 1

  交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及其重要的位置,应该说,住区中的交往在社会交流结构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摘要:交往的需求是以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需求而存在于社会属性中,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成都铁路新村社区研究,分析了停留交往空间形式特征,体现交往空间的场所感。

  关键词:论文发表范文,交往空间,场所感,心理

  一、研究意义

  人们在住区中生活需要丰富的社会交往活动来满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疏缓情绪,丰富生活等需求。在社区中,处理好交往空间,对改善整个社区以至于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实现社区人们和睦。所以,一个住宅区中的交往空间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们之间的交往,影响到住宅区的生机和活力。

  二、停留交往空间概念的界定

  停留,即在一段时间内发生静止的行为活动。如驻足、坐等。停留活动体现了公共空间中大量静态活动或者半静态活动的一些重要行为模式。所谓停留交往空间,即为在公共空间中能够让人们停留并且发生一些交往的行为活动的场所。

  三、停留交往空间的特征

  1、场所必须能所感知

  场所最具体的说法是“空间”。空间的形成是机能的感受。因此,停留交往空间的第一个特征是:能够所感。

  认同感、安全感、归属感体现的场所精神是人的交往中最常见的几种心理感受。尤其在当今社会中,通过在住宅区中的社会交往,人们会感到有较强的归属感,社区更有亲和力,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2、停留区域

  第一,“相交”的区域。

  好的停留空间往往是沿着建筑的立面的区域和一个空间与另一个空间的过度的区域,也就是说这些空间的边缘是人们心理所趋向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中,人与人是有一定距离并且是在交流的距离尺度范围之内。如街道的转角空间,相邻两栋建筑的中间绿化部分,都是人们趋向停留的区域。

  第二,有边界的区域

  有边界的区域作为停留的场所很适合。人的行为活动是从内部向外部空间发散的,适当的围合能使人的交流有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半开放的围合空间、较为封闭的围合空间,边界总是明显的使人产生“向心”的感受。

  第三,有私密性的区域

  存在私密感的区域为静态的活动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交往的空间。它使人既可以在一般遮掩中隐藏,又可以很好的观察空间。如城市街道的柱廊、建筑凹进去部分等空间能使人停留休息、观察,即提供了保护,又有良好的视线需求。

  3、停留方式

  第一,坐

  在社区的公共空间中,坐,是交流空间中最主要的停留交往方式。如阅读、下棋、晒太阳、交谈、看书等等。这些活动对于居住社区中富有极强的吸引力。

  第二,站

  相对于坐的行为,站,是时间相对短暂的一种临时性质的交往行为。通常发生在街道边缘,路口处开阔空间等等。如驻足闲聊、打招呼等都是站的交往行为活动。

  四、停留交往空间的场所感体现――以成都铁路新村社区为例

  1、社区中的停留交往空间类型

  第一,路口的开放空间

  人们常碰头的地方,特别是在路口极易产生这样的交往空间,从而就自然产生了路口的开放空间。在这里,人们的行为活动一般有:闲聊,晒太阳,下棋等等。场所所产生的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强。

  第二,建筑围合的开放空间

  铁路新村中,第二常见的便是建筑物所围合出的开放空间,这类空间的产生往往是因其四面或者三面具有较为封闭的建筑界面而形成的“向心”式的空间形式,在这类空间中的人们交流有种默认的安全感与私密感。

  第三,建筑楼梯间出入口处开放空间

  此类空间存在于建筑物的楼梯间出入口处,并且有相对地坪较高的平台上,平台有3-4步梯步到达地面。楼梯间出入口处开放空间相对于其他的类型,它的可达性是最强的,因此在社区中有很多老年人选择这样就近的场所闲谈或者其他行为活动。

  2、社区中停留交往空间的布局

  铁路新村的停留交往空间范围在小区出入口处、入户公共区处、小区广场处以及道路交叉节点处。场所精神基本上产生在小区内人们生活有所交集的地方。这些空间范围在整个社区中,呈现出散点式的布局,没有固定的大面积的特殊场所。在这样的小尺度的空间中,人们能有更深层次的情感方面的交流。

  3、社区中的停留交往空间的特征

  ①停留交往空间的安全感

  铁路新村的停留交往空间大多数都是老年使用,并且老年人相互之间存在着认识的关系,因此,彼此相约到特定或者喜欢的某个场所使他们心理存在着安全感。如围合式的空间、路口式的空间都有助于人们在使用的同时有安全感。

  ②停留交往空间的可达性

  社区中的停留交往空间分为多个类型:建筑出入口处、入户公共区处、小区广场处以及道路交叉节点处。因此,无论是选择近的还是稍远的交流空间,可达性都是很高的。

  ③停留交往空间的自由性

  社区中的停留交往空间大多是居住者自行改建,加建。有效利用材料来做出高效利用的空间使得居住者的参与度增强。

  ④停留交往空间的场所感

  第一,铁路新村居住区的交往随意、自由、亲密、和谐。从人对居住的周围环境的心理需求出发,空间最终成为交往场所,从而产生归属感、亲和感、向心感、安全感。如住宅院落空间中的小凳,建筑入口的门廊等,这些有特色的、符合传统居民习惯的、富有亲切感的空间标识物,能形成居民的很强的归属感。

  第二,铁路新村居住区的场所能与生活其他方面,如社会、商业发生联系。也就是说交往行为的发生与居住者产生了必然的联系,形成一种密不可分的连锁互动的状态。

  第三,居住区交往空间考虑到居民一起聊天、散步、打牌、遛狗、与孩子玩耍、健身运动等活动,相应的就要有开敞的空地、小路等空间形态,也要有座凳、石桌、孩子玩耍的场所、健身器具等设施的布置。笔者发现存在着上诉各种类型得交往活动。

  结语:

  总的来说,铁路新村社区的交往空间的所营造的归属感氛围良好,有对各种具备交往的行为活动的适应性,有很强的可达性,其交往空间的意义都体现了它的场所精神。但它的开放程度不高,较为简单的生活模式加上公共空间的亲和力尤其适合老年人居住。所体现的场所精神强,其场所感强,交往空间使用效率较当代住宅或高层住宅的使用效率高。场所与人的联系紧密,使场所具有了生命力,同时也成了住宅区的血液与灵魂。

  参考文献

  [1]杨・盖尔.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shehuixuelw/46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