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社会学论文

硕士论文发表硕士生《现代微生物技术》的开设研究

发布时间:2015-01-06 16:47:52更新时间:2015-01-06 16:49:04 1

  硕士论文发表期刊推荐《文史月刊》本刊是具有40年办刊历史,记述中国包括山西近百年来历史大事的文史类杂志。办刊宗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变迁,深刻揭示发展运作规律,积极而又生动具体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摘 要】针对硕士生课程《现代微生物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开设方式及考核方式几方面进行了探索,以强化研究生科研意识,提升科研素质,尽早进入科学研究状态。

  【关键词】硕士论文发表,现代微生物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现代微生物技术是食品工程、生物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必修的专业课,实验教学是培养研究生素质和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当前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形势下,注重研究生素质培养,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1]。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体制的改革,开设微生物学相关专业的院校不断增加[2],又因为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的生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参差不齐。有不少新生没有经过科研的系统训练,科研实践经验少,科研意识模糊。针对这些现状,在研究生正式进入科研状态前,现代微生物技术实验的开设,有助于研究生强化科研意识,提升科研素质,快速进入科学研究状态。

  1 硕士生的科研素质现状

  对于食品类专业的硕士新生们,虽然他们在本科期间都学习过微生物学实验,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本科期间的微生物学实验重点在基础操作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很难将这些独立的实验在科研中系统运用起来;二是本科阶段专业人数多,许多专业人数往往超过60人,在实验教学的课程中多采取分组方式实验,每组少则4-5人,多则10人,导致学生的独立训练机会少,多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处于观摩状态。基于以上原因,许多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对如何进行科研十分不明确,意识非常模糊,操作技能上也感到无法得心应手,进而产生新生阶段的迷茫。

  2 教学探索

  2.1 明确教学目的,调整教学内容

  现代微生物技术理论教学与实验课教学区别较大,实验课教学的特点是以学生动手为主,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面对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总结传统教学工作的基础上,从培养综合型人才的目标出发,我们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调整。具体做法是:(1)对相互间既有联系又重复的章节,进行重新编排,合并讲解,既更加清晰又节约时间。(2)与实验课密切相关的内容,在实验课的教学中结合实验过程进行讲解,既丰富了实验课内容,又减轻了理论课的压力。上述措施可以将原来的教学内容有效压缩,就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将理论课程讲解的更为透彻、细致,完成微生物学教学任务。

  2.2 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即教师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4-6]。在教学方法上应将素质教育、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在现代微生物技术教学中,单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大量的微生物新技术、专业名词等硬“灌输”给学生,可能会使他们产生厌倦情绪,既不利于知识的获取,又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探究现代微生物新技术的产生过程,让学生了解这些新技术是如何有效应用的,当学生了解了知识的“背景” 后,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获取更多的知识,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科学的开设方式

  由于本课程的实验内容是现代微生物技术,所涉及的主要实验对象是微生物,其生长和代谢是有时效性和连续性的,若按现有每周安排1-2次实验课,每次2-3学时的方式进行,势必无法让学生很好地实时监测其变化过程,也无法让学生体会科研的过程。研究生课程应打破本科实验的分段教学模式,采用连续开课方式,即将整个课程的时间按实验需要连贯在一起,也可将几个实验穿插在一起进行,这样既可以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综合实验,又可以使学生能连贯地将实验完成,充分体验科研的整个过程。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学生完成课程后就像经历了一次研究过程。考虑到所需时间的连续性,可将课程安排在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已基本结束,即将进入实验室之前进行,或在研究生无其它课程的阶段进行。

  2.4 切实有效的考核方式

  合理的成绩评价有利于学生平时更认真学习,牢固掌握实验操作,从而巩固和提高学生动手的能力[7,8]。考核不应仅仅停留在考核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水平上,而应将重点放在知识的运用上。理论课程考核在期末考核时将试题分为固定答案型和非固定答案型(应用型)两大类。如在应用型考题中,给定某工业现象、生活现象,或列出所需的材料、仪器或设备,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对实验课程的考核上,除了对操作技能的考核,还应对实验总结报告规范化,以该学科某权威期刊格式为规范,按照摘要,关键词,引言,实验材料,实验方法,结论及讨论、参考文献等分项展开,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大量微生物文献,包括一部分英文文献,拓宽视野,培养学生文献检索和文献阅读的能力,掌握科研论文撰写规范。

  参考文献:

  [1] 梁静娟,庞宗文,申佩弘,冯家勋.微生物学硕士生《微生物学实验技术》课程的开设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2,226-227.

  [2] 赵银娟.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体会[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3),140-142.

  [3] 陈今朝.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0(10):16-17

  [4] 姜明,马怀良,弥春霞,吴丹,邓代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835-20836.

  [5] 邓百万,陈文强.基于能力培养的微生物实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研究[J].2011,28(2):7-10.

  [6] 朱丹.关于如何提高微生物实验课的教学质量的看法[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7):552.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shehuixuelw/47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