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社会学论文

社科论文发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人民主体性的弱化与缺失

发布时间:2015-11-03 13:43:23更新时间:2015-11-03 13:54:31 1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核心价值也在慢慢形成,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价值观。各个民族和国家的社会核心价值也不相同,很多社会学家也对此进行过一些研究。文章是一篇社科论文发表范文,主要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人民主体性的弱化与缺失。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中人民主体性的弱化与缺失是一个突出问题。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本体论上,主体错位,人民群众的自主地位和主体作用无法保证;认识论上,理论与实践脱节,人民群众理解、接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困难重重;价值论上,与利益分离,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建设的热情不高、动力不足。本文指出,人民主体性的弱化与缺失将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边缘化,这要求我们必须探索出相应的有效解决路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人民主体性,弱化,缺失,人民群众

  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表明,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会形成属于自己的社会核心价值。社会核心价值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思想纽带、精神支柱、灵魂栖息之所。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部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12年,党的十八大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提炼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里,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需要声明一点,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是指一般意义上普遍适用于一切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而是指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条件下提出,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专属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内在的价值取向与追求,反映了当代中国全体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是我们的兴国之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重在建设,从党中央2006年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始至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不可否认建设过程中同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人民主体性的弱化与缺失。所谓人民主体性,“就是人民在自己的对象行为中的自主地位和主体作用” ,具体表现为人民群众在历史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自为性、自主性、目的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中人民主体性的弱化与缺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本体论上,主体错位,人民群众的自主地位和主体作用无法保证;认识论上,理论与实践脱节,人民群众理解、接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困难重重;价值论上,与利益分离,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建设的热情不高、动力不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离不开人民主体性的发挥,人民主体性的弱化与缺失将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边缘化,这要求我们必须探索出相应的有效解决路径。

  一、本体论上主体错位

  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实践的主体。“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人民群众”。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党、政府、社会各界和全体人民群众等各个方面的参与,合力共建。依照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众多的参与者中,人民群众毫无疑问是主体。然而,我们遗憾地发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实际建设过程中往往是“党和国家是主体,是主要的参与者,人民群众则是被动的参与者,是建设者的附庸。” 主体发生了错位。在主体错位的情况下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的自主地位和主体作用必然无法保证,那又何谈发挥好人民主体性?

  分析造成主体错位的原因,一是在认识上将主体与主体的领导核心两个概念混为一谈。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的主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领导核心,那么自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中作为主体的人民群众的领导核心。主体的领导核心来自于主体、代表主体、领导主体,但是中国共产党不等于人民群众,不能代替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正是有些人将主体和主体的领导核心等同起来造成了主体的错位。二是现实中“人民群众自身素质不高也影响和制约了人民主体性自身的发挥。”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事物发展的是内因而非外因,人的素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的内因,所以人的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的成败。不得不承认,我国的整体国民素质由于国家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特别是由于教育水平相对滞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受此影响,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的觉悟不高、能力不够,这直接导致了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中很难保证能在其应处的位置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主体被边缘化造成主体错位也就不难理解。

  探索解决主体错位以增强人民主体性的路径,首先是要厘清主体和主体的领导核心的关系,明确各自应处的位置,发挥好各自应有的作用。党要扮演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发起者、指挥官与骨干分子的角色。人民群众则要扮演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主力军、受益人与评判人员的角色。党不能“越位”,要把人民群众的事还给人民群众自己。人民群众不能“失位”,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的参与权、收益权、话语权。其次要加快国家发展,特别是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全方位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素质的进步将有效提升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中的觉悟水平、能力水平,从而促进人民主体性的发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发展。

  二、认识论上理论与实践脱节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理论的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目的就在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需要“掌握群众”才能产生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只有被人民群众掌握才能成为其手中“改造世界”的“武器”。但是必须要承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比较严重,结果导致理论不能“掌握群众”,群众不能掌握理论,人民群众理解、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困难重重,发挥好人民主体性也就无从谈起!

  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存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过程的各个环节。首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的理论创作上,从事理论研究的理论工作者们绝大多数在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就职,极少有工作在一线的同志,他们似乎全是“纯理论人”。这些人习惯于足不出户、闭门造车,满足于表达上的咬文嚼字、逻辑上的完满论证,“以致所研究的成果远离实际生活、远离人民群众,缺乏针对性,只能是无人问津、束之高阁,理论工作者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距离越拉越大。” 其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的理论宣传上,形式主义泛滥,机械灌输、千篇一律、空泛抽象、枯燥乏味、重过程而轻实效,人民群众听不懂也不欢迎,宣传效果可想而知。最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的理论应用上,直接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的一线实践工作者,他们的理论水平普遍不高,似乎全是“纯实践人”,这导致在他们实际工作中理论指导实践的效能大打折扣,实践经验升华为科学理论的几率小之又小。

  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要遵循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唯此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于人民群众之心,外化于人民群众之行,从而增强人民主体性。首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的理论创作上,理论工作者要走出书斋,深入基层一线、深入实际生活、深入人民群众,及时准确地把握社会时代的发展变化、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的实际情况,唯此才能实现其研究成果成为可以把握社会时代方向、表达人民群众心声、满足客观实际需要的科学理论。其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的理论宣传上,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形式尽量丰富多样,内容尽量具体形象,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重过程更重实效,总之既要通俗易懂,又要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达到“说服人”、“掌握群众”的目的。最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的理论应用上,一定要提高一线实践工作者的理论水平,他们理论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理论转化成实践,实践转化成理论,实现双向转化、良性循环。

  三、价值论上与利益分离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认为价值是客体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人是价值的主体。“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把利益作为创造历史活动中主体所追求的目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基础。” 所以“价值观念结构中必然以关于‘我’的主体意识和关于‘为我’的利益意识为核心。” 由此可见,价值观念内在地包含了人对利益的追求,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与人民群众的利益不仅是不冲突的,而且是不可分离的。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特别是受传统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我们常常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追求分离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这严重挫伤了作为主体的人民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对于广大的人民群众来说变成了空洞的、魅力不足的、没有“价值”的说教,他们缺乏主动参与建设的热情和动力,故此人民主体性的弱化与缺失也就在所难免。

  人民群众追求利益最正当不过了,“人们所奋斗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利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中让人民群众行动起来的直接的、不竭的动力源泉。“‘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相分离是唯心主义的做法。“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民群众只有在他们最基本、最现实、最迫切的利益诉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出更高级的价值追求,忽视人民群众利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是形而上的,注定失败。

  只有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中激发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建设的热情与动力,从而增强人民主体性。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利益等待我们去做的事不计其数,笔者认为,当前最要紧的是做好两件事:一是反腐,二是改善民生。腐败侵害人民群众利益,因为腐败丧失党心、民心,只有严惩腐败才能保证党的纯洁性、人民性、先进性,才能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赢得人民群众对于我们党和党的事业的信任和支持。民生工作事关人民福祉,一定要解决好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稳步推动共同富裕,加快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与发展成果。“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当然,我们主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中坚持“利益导向”以增强人民主体性绝不是在提倡极端功利主义,因为极端功利主义唯利是图、不择手段必将导致社会“物化”,人成为物的奴隶,丧失人的主体性,结果适得其反。
  社科论文发表期刊推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是西北第二民族学院主办的刊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论文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是我院对外进行学术交流、推介科研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我刊创刊于1989年,1998年公开发行,主要刊发体现民族特色、西部特色、时代特色的理论水准较高的研究论文及调查报告,关注该领域学术前沿问题、重大现实理论问题、热点难点问题;开辟有边疆民族研究、民族历史研究、民族文化研究、民族宗教研究、民俗学研究、民族教育研究、民族法制与民族政策研究、民族经济研究、西夏学研究、哲学研究、文学研究、等栏目。面对期刊发展的新形势,我刊及时转变观念,加强竞争意识,树立特色办刊的理念,不断追踪学术前沿,精心设计特色栏目,逐步打造品牌栏目,已形成边疆民族研究、民族宗教研究等特色鲜明的重点栏目。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shehuixuelw/55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