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社会学论文

谈文化遗产景观管理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0-11-24 10:58:56更新时间:2020-11-24 10:58:56 1

  近年来,在文化导向的城市更新发展趋势下,政府提高了对本土文化资产和地方独特性的重视,并逐渐意识到遗产价值的延续应与社会大众联系起来。2015年,中国ICOMOS通过修订版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将“社会价值”纳入遗产价值,同时具体指出了公众参与以及记忆、情感等社会因素对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1]。然而,目前国内的遗产管理仍处于对“地方化”“社会参与”等概念的引入阶段,具体的实施方法还需进一步的实践指导。澳大利亚亚瑟港历史遗址地则充分运用了基于“社会价值”的管理方式,其实践经验值得国内文化遗址景观管理与保护工作的借鉴。基于此,本文从社会价值的定义出发,探究其对于遗址景观可持续管理的意义,并结合亚瑟港历史遗址地的管理实践分析,提出基于“社会价值”的遗产景观管理建议,以期为我国遗址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谈文化遗产景观管理与实践

  1文化遗产景观的社会价值

  1.1社会价值的概念

  在遗产保护与管理的视角下,社会价值是基于地方归属、文化认同、集体记忆以及人与遗产之间的日常互动所形成的地方化价值形式[2]。1979年,“社会价值”被首次引入文化遗产保护的宪章制定当中,澳大利亚ICOMOS通过《巴拉宪章》提出以价值为基础的文化遗产管理框架,并将遗产价值确立为美学价值、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4个方面,其中社会价值反映了人与地方的情感联系[3]。2008年,《英国遗产保护准则》进一步强调了社会价值在遗产可持续管理中的重要性,并将社会价值定义为“文化遗产在历史及社会环境中所承载的地方依恋”,这种依恋体现了公众参与和地方身份在遗产保护中的价值[4]。

  1.2社会价值对于遗产景观可持续管理的意义

  不同于遗产景观的美学、历史等固有价值,遗产的社会价值依托于广泛的历史环境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会随着社会与历史的更迭和人们在不同时期对于遗产的态度而改变甚至消逝。因此,社会价值的提出使文化遗产保护不再局限于“历史建筑”“遗址空间”等概念,而是扩展至更广泛的地方社会——将物质遗产以外的社会及人文环境纳入遗产保护的研究范围。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城市历史景观法(HUL)》的提出强调了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的重要性,即通过对物质遗产本身以及影响其构成与演变的社会环境、社会价值观等要素的整体性考量与利用来实现遗产的可持续管理与保护[5]。由此可见,社会价值已成为遗产完整性保护及可持续性范畴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社会价值的关键在于人,社会价值在遗产景观管理中的发展实则是社会大众对遗产亲密度以及遗产保护参与度的逐步提升,通过地方精神的传承以及社会力量的参与,使遗产管理能够充分捕捉到历史及社会环境的广度与深度,进而促进整体性保护的推进[6]。然而,目前国内的遗产管理实践中往往缺乏健全的公众参与协同机制,致使地方群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积极性偏低;遗产项目的过度商业化也导致文化遗产景观地方感逐渐丧失,长此以往会弱化遗产与地方社会的纽带,甚至引发遗产传承的危机。因此,只有推升一种基于“社会价值”的保护理念,强调地方群众在遗产保护中的话语权,以文化独特性、集体记忆为纽带建立地方认同感与责任感,并将这种人地纽带作为激发遗址地文化生机的社会动力,才能确保遗产价值的延续与文化遗产景观的可持续管理。

  2以“社会价值”推动文化遗址景观的保护

  与传承——亚瑟港遗址地管理实践探究亚瑟港历史遗址地(PortArthurHistoricSite)坐落于澳大利亚的塔斯曼半岛上。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澳大利亚囚犯时期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亚瑟港优美的海港风光与令人痴迷的监狱历史遗址造就了其文化遗产景观的独特性。在亚瑟港遗址地的管理实践中,将社会价值纳入遗产景观管理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体现[7]。于1987年成立的亚瑟港历史遗址管理局(PAHSMA)致力于参与合作式的文化遗产管理模式,自下而上结合地方社会力量。与此同时,将“延续历史遗址景观的价值”作为核心发展目标,深化地方群众对遗产景观的价值认知与理解,从而唤醒群众的地方文化认同与社会记忆。

  2.1多元化遗产保护团队的建立

  遗址管理局与当地群体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并构建了多元化的参与式遗产保护团队。由风景园林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专业人员以及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成员组成的专业团队为亚瑟港的遗产保护与管理提供了广阔的研究视野与可靠的技术支撑[8]。与此同时,以当地社区成员以及遗产、景观相关的行业人士组成的社区团队也参与到了保护与管理方案的开始阶段、具体实施以及后期维护等多个环节,从公众参与的层面推动文化遗址地的管理进程。这种开放式的遗产保护团队成功搭建了专业团队与地方沟通交流的桥梁,营造了良性的互动与合作机制,也为亚瑟港历史遗址地的综合价值评估提供了可能[7]。

  2.2与社会群体的合作式遗产管理

  遗址管理局在积极推广公众参与式遗址管理的同时,也与当地历史研究学会、旅游机构、开发商等利益相关群体建立了长期的合作。通过与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性规划,就保护哪些文化价值并将其传递给后代达成共识,并共同商讨传承这些价值的方式。此外,积极开放的管理与发展政策也缓和了长久以来政府与历史遗址私有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许多私人业主与遗产管理局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允许遗产工作人员进入私有历史建筑当中。

  2.3鼓励青少年传承亚瑟港遗产价值

  亚瑟港历史遗址管理局也与当地学校进行了密切的合作,通过一些遗产兴趣课程及课外活动,帮助青少年提升对于当地历史文化的兴趣以及对遗产价值的理解。遗址管理局不仅将亚瑟港文化遗址地向当地学生免费开放,还为学生提供了遗址地的假期实习机会,引导他们从历史景观的感知中体验自我与地方的联系。通过遗产价值认知的培养以及与文化遗址地的互动,青少年有望成为新一代的历史故事讲述者与文化遗产管理者,在为历史遗址地注入年轻活力的同时实现文化遗产价值的传承。

  2.4“社会记忆”在文化遗产景观中的延续

  文化遗产景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社会记忆,而促进社会记忆在地方的共享有助于延续遗产景观的社会价值。2011年,亚瑟港历史遗址管理局在“国家遗址地促进项目(NationalHeritageSitesPromotionalProgram)”的资助下在亚瑟港遗址地举办了一次名为“记忆收集(ColectingMemories)”的活动,来自各界的专业人士以及当地居民在活动中分享了他们关于亚瑟港的时代记忆与故事[9]。此外,工作人员也在当天收到了大量当地团体及个人提供的历史照片、文献、文物以及一些口述历史的记录。第二年,遗址地又举办了“记忆重温(MemoriesRevisited)”的活动,此次活动聚焦“后罪犯时期”的记忆信息与历史故事,并围绕前一年通过“记忆收集”活动收集的历史资料进行了展览。参观者在重温历史和发现变化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对文化景观多层次的历史认知与遗产价值理解,还见证了当地政府与社区群体对于文化遗址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努力[9]。

  3基于“社会价值”的文化遗产景观管理建议

  3.1社会包容性的多元共治管理模式

  当前的文化遗产管理与保护已由精英主义转向一种强调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理念,通过将相关学科的专业人士、当地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地方群众放在同一个交流平台上,构建社会包容性的合作机制,从而实现文化遗产景观管理的可持续性和长效性。亚瑟港遗址地管理正是强调了遗产保护的参与主体多元性,通过开放式遗产团队的建立以及合作式管理政策的实施,充分调动地方群众以及社会团体的能动性和参与积极性,并将这些本土化“专家”对文化遗产景观的感知与保护建议纳入管理决策当中。多元共治的管理体制能够将文化遗产与地方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遗产“监管人”,并结合专业团队的技术与经验支持,形成一套自下而上、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让地方群众成为文化遗产景观保护与发展的核心力量。

  3.2提升公众遗产价值认知以促进文化认同

  与文化独特性相关的地方认同是文化遗产社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提升地方群众的遗产认知则是塑造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在亚瑟港遗址地管理实践中,地方政府通过社区普及、校园讲座、文化实践等形式对社区居民和青少年进行了遗产教育和文化兴趣培养,通过大众与地方文化遗产的互动,将遗址地甚至更广阔的社会空间转化为文化认同的有形化身。我国遗产景观的保护实践对公众遗产认知的关注相对薄弱,遗址地的人地纽带弱化甚至断裂已成为目前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迫切难题。将遗产价值认知的培养与普及纳入当地文化遗产发展计划有助于构建积极的人地关系,强化地方文化认同,并为地方文化遗产景观的活态化保护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

  3.3重塑遗产景观的集体记忆与地方依恋

  基于地方集体记忆和时间跨度所形成的地方依恋是促进文化遗产景观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动力。近年来,人口的迁移与流动使地方依恋的形成遭受了极大冲击,强调地方集体记忆的传承有助于促进场所精神和地方凝聚力的再生,并激发社会大众对地方文化遗产的自主保护意识,从而提升遗产景观的社会韧性。因此,在遗产景观的保护与管理中应对历史建筑与空间进行原真性保留,充分挖掘其历史故事与过往记忆,将无形的历史与记忆信息叠加在可见的景观之上,使遗产景观成为地方集体记忆的承载者与叙述者。与此同时,通过展览、宣传、纪念品设计、书籍编辑等形式加强集体记忆在当地社会、社区以及群体之间的共享。

  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价值的提出不仅拓宽了人们对遗产保护的理解,同时也为文化遗产景观的活态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视角。亚瑟港项目的意义正是在于通过促进公众参与、提升文化认同、传承文化记忆等方式的结合,为基于“社会价值”的文化遗产景观管理开辟了一条前进的道路,也为我国文化遗产景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展望未来,遗产社会价值在逐渐深入人心的同时,也将对该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出新的挑战,因此基于“社会价值”的遗产景观管理策略还需不断发展与完善。一方面应考虑如何将遗产作为文化资源,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从而激发公众的高度参与;另一方面应将遗产保护工作推升至更大的社会层面,通过各区域间的联动,共同构建更加完整的遗产景观保护体系。

  《谈文化遗产景观管理与实践》来源:《建筑与文化》,作者:杨启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shehuixuelw/71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