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思想政治论文

社会学论文范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途径

发布时间:2015-11-03 11:56:31更新时间:2019-06-12 15:46:23 1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那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如何传播的呢?本文是一篇社会学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途径。
  摘要:本文指出,从西学东渐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至今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实践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过程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时期又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不同形式,总结每个历史时期的传播途径对今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途径

  一、 早期的传播(19世纪70年代-1927年)

  从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的一些报刊就已经谈到巴黎公社和欧洲的工人运动,如:张德彝的《随使法国记》;王韬的《普法战争》等,20世纪初期,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就提到:“麦克士(马克思),德国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 具历史记载,中国最早谈到马克思的就是梁启超。随着刊物的增多,谈论马克思学说的人也越来越多,如:马军武的《新世界学报》介绍了傅立叶、欧文和马克思的学说,在上海和日本翻译出版社出版了日本人的《社会党书》、《社会主义》、《近世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神髓》等。1905年以后,同盟会在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同时,也开始介绍和宣传马克思的学说,较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的要属孙中山、朱之信等人。孙中山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自由、平等、博爱;朱之信在《民报》2号发表了《德意志社会思想家小传》,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片段,还介绍了马克思。革命派的许多报刊都谈到了社会主义和社会党,如:《中国日报》、《鹃声》、《晋乘》等,可以看出,辛亥革命之前,就已经有不少刊物介绍马克思和社会主义运动。但由于当时中国的社会条件,这些介绍都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实质,他们都宣传的空想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就像毛泽东同志所说:“十月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开来。此时的传播方式不再仅仅局限于资产阶级革命派、改良派和留学生的报刊著作,而是以不同的方式将这种指明中国前进道路的伟大理论播散到中国大地。

  (一)研究马克思主义团体的大量涌现

  例如:1919毛泽东等人组织的“新民学会”;李大钊组织了“少年中国学会”;周恩来、郭隆真等组织了“觉悟社”;代英等组织了“利群书社”; 王烬美、邓恩铭等组织了“励新学会”;赵世炎等组织了“少年学会” ; 阮萧仙等组织了“新学生社”等等。

  这些团体组织在一起讨论的主题大多是关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的大量涌现

  五四运动之后,各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地壮大起来。如:毛泽东同志创办的《湘江评论》、周恩来同志创办的《觉悟》、李大钊主编的《少年中国》、四川的《星期日》、湖北的《武汉星期评论》、济南的《励新》,上海的《民国日报》、《星期评论》、浙江的《教育潮》等等。据不完全统计,1920年一年的时间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达200多种。

  (三)研究马克思主义文章的发表

  从1919年到1921年,仅《新青年》就刊载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论文、通讯等多达137篇。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介绍。

  (四)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开始出版

  1920年8月,陈望道全译《共产党宣言》(陈独秀、李汉俊校对),此书的译本受到当时进步思想界的热烈欢迎,初版的千余本很快就销售一空,许多读者都询问求购。同年,《资本论自叙》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也相继出版。

  (五)三次论战使得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第一次“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是李大钊、瞿秋白、陈独秀等与胡适之间展开,第二次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在陈独秀、李达、李大钊与张东荪、梁启超之间展开,第三次是关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是陈独秀、李达、蔡和森反对黄凌霜的论战。马克思主义者与反马克思主义的这三次论战使得马克思主义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二、革命时期的传播(1927-1949年)

  中国共产党利用各种方式,不断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的实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

  (一)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传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根据中国的国情,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特有的革命问题。 1930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1937年,毛泽东同志创作了《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两篇文章的问世极大地推动了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使得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二)报刊杂志、教育文化读本成为人民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渠道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群众知道。有关政策的问题,一般地都应当在党的报纸上或刊物上进行宣传。” 为此,

  《斗争》、《中华苏维埃报》、《红色中华》等报刊杂志先后在革命根据地创办。办好《新青年》、《中国工人》、《向导》和《党报》是在党的四大里提出的要加强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要使之成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具体问题的主要阵地之一。编辑文化教育读本,使文化教育与革命理论教育相结合。如中央教育部编印的《光产儿童读物》、《青年平民读本》、《群众读本》等,都贯穿了这一原则,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深入到广大的普通群众中。

  (三)通过整风运动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

  1942年6月8日,全党展开了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的整风运动。这是一次全党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其大力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全党与群众中的传播。

  三、在挫折探索中传播(1949年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的变化,更加加强了马列主义,特别是毛泽东思想的传播。1951年2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在党内掀起了一股理论学习的热潮,这次理论教育提高了我党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水平,为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但是由于一些假的马克思主义的猖獗,1956-1976年之间,马克思主义向极左的方向倾斜,从而在挫折中困难前进。但正是在挫折之后,我国领导人认真思考挫折的缘由,全面攻击以马克思为幌子的非马克思主义者,在探索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第三次和第四次飞跃。

  (一)在教训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提高分辨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

  “文革”结束后,党面临着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邓小平同志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内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次大讨论有力促进了全党全国人民解放思想,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准备了思想条件。

  (二)通过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传播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在改革开放新的形势下,我党提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方式。1982年2月28日,《关于深入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报告》,全国人民开展了“文明礼貌月”、 “讲文明、树新风” 、“五讲四美三热爱”等活动。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展开贴近群众实际,而且形势丰富多样,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是一条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效途径。

  (三)通过教育体系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充实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内容,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等等纳入了高等教育的课堂,公共政治课成为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四)通过舆论导向宣传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以后,越来越多的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节目出现在媒体上,如:《焦点访谈》、《永远的丰碑》、《感动中国》等等,它们以明确的宣传思想为指导,用丰富多彩的报道为公民树立学习的榜样,鞭笞丑恶,是一种人民群众容易接受的,涉及面广泛的思想教育方式。

  马克思主义思想之所以根深蒂固地扎入中国这片土地,其传播过程是曲折动荡的,它给我们留下了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根据我国的国情,实事求是的运用并同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以中心环节,使之为广大干部群众所掌握。毛泽东同志说:“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没有死的马克思主义,只有活得马克思主义。”要使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在中国得以实现,一定要结合中国实际,采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使党的方针政策贯彻到群众中去。

  2.不断拓宽传播的渠道,使社会主义思想传播方式多样化。从一开始的以报刊为主的传播到之后的组织学习、新闻媒体的传播等,传播的方式在不断的扩大,所以要利用各种各样的思想载体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

  3.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从马克思一开始传入中国,中国的知识分子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把知识分子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大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俄日国家的政策方针献谋划策。

  在和平与发展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在科技日新月异,传播技术飞速发展下,在我国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下,我们要总结历史,与时俱进来迎接新的挑战。
  社会学论文发表推荐《社会科学论坛》是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半月刊,全年出版第1至24期。每期208页,异型16开。单数期每月10日出版,双数期每月20日出版。 从2010年第1期起,本刊将做重大改版。届时,封面学术气息将更加浓厚,装帧设计(包括开本)将更加大气,期号标示将更加规范,栏目设置将更加科学,所刊文章及编校印质量将更加上乘。取消原上半月期学术评论卷和下半月期学术研究卷的形式。


文章TAG标签:传播论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sixiangzhengzhilw/55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