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特殊教育论文

德育教育论文范文参考

发布时间:2014-01-03 16:45:43更新时间:2014-01-03 16:46:54 1

  随着生态学科的发展,生态学研究对象和范围的不断拓展,德育生态已成为部分学者关注的议题。人类社会的生态化,有赖于学校教育的生态化,而德育是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促进德育的生态化对实现学校教育的生态化,进而实现人类社会的生态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德育生态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实现德育生态化的基础和核心,可以衡量、监测和评价学校德育生态化的实现程度。建立科学的德育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对学校德育生态的建设可以起到导向、诊断和激励作用,使学校德育的投入决策更为科学合理,从而对学校德育产生更大的综合效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当前我国学校德育面临的困境不是由单一方面、单一因素促发的,而是一种生态性、整体性的危机。是一种缺乏生态基础的表现。强调整体性、有机关联性和动态平衡性的德育生态的构建是激发德育活力、提升德育效力的有效机制。德育生态理念强调德育系统中各要素的有机整合,其内蕴表现为高度和谐、生态融合、共享发展,以人为本是其核心表现,整体和谐是其发展归宿,生态调适是其基本形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其未来方向。根据“承载力-支持力-吸引力-延续力-发展力”(CSAED)模型,可从德育生态化价值的发挥、德育有序化的促发、德育软实力渗透的增强、德育主体性和谐的维护、德育资源配置合理性的提升等五个方面构建德育生态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德育生态评价体系并完善其评价指标的导向功能,将对我国德育生态的改革与发展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德育生态,基本内涵,评价指标体系,CSAED模型

  一、转型期学校德育面临的困境

  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出现了普遍的道德失范现象。考察其缘由,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德育背景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现代化、市场经济、全球化和和谐社会建设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最为突出的客观现实,致使学校德育必然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二是道德教育环境亟待优化。由于对德育整体性认识的缺乏,德育实践忽视了校外德育途径的价值,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在学生品德培养方面的作用难以形成有效合力,导致学校文化氛围及教育理念出现凝滞现象,表现出德育生态系统对学校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不适应性。三是缺乏对德育主体关系的整体把握和研究,德育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等出现偏失。如,在德育目标上,关注现实需求,缺乏终极性关怀;在德育内容上,侧重社会现实的解释和社会规范的传授,忽视学生内心追求;在德育管理上,各种调控机制(能力建设、信息反馈、绩效评估等)缺损,致使德育模式与新的道德精神产生冲突。(见表1)

  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德育困境,从内部和环境两个方面反映出我国当前学校德育生态在要素、关系、结构及功能等方面均存在深层次的问题,同时也充分说明我国道德建设、教育实践都缺乏生态理念。德育非生态性带来的德育低效不能满足社会转型的要求,我们必须赋予德育以生态性。当前我国学校德育面临的困境,不是由单一方面、单一因素促发的,而是一种生态性、整体性的危机,是一种缺乏生态基础的表现。实践中的道德教育忽视个体兴趣和发展需要,德育内容、方法、模式与新的道德精神以及教育对象相脱钩,单个德育因素的影响不足以使要素之间相互协调,整体的优势效应难以发挥,从而导致学校德育面临生态困境。强调整体性、有机关联性和动态平衡性的德育生态的构建是激发德育活力、提升德育效力的有效机制,德育生态建设将是我国走出社会转型期德育危机的关键突破口。

  二、德育生态的基本内涵

  学校德育生态化是以创设良好的德育生态内在环境与外在承载为基础,以提升德育主体的生态互动性为表征,以培养学生的德育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行为规范为目的,采用生态导向的德育内容的动态过程。德育生态理念强调。学校德育是整个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应促使德育向社会各层面全方位地拓展,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相互配合,保持学校德育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达到整体育人的月的。德育生态理念更强调德育系统中各要素的有机整合,所以德育工作不能限于校内,而应广泛存在于学校及社会生活的生态系统中,其内蕴表现为高度和谐、生态融合、共享发展,以人为本是其核心表现,整体和谐是其发展归宿,生态调适是其基本形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其未来方向。(见图1)

  1核心表现:以人为本

  德育生态的价值诉求在于人的自由幸福。在德育过程中,以人为本始终是德育生态的核心表现。德育生态强调尊重生命个体的差异,确保学生自然生长的适宜性,使身处良性的学校德育生态系统中的学生是自主体验建构生命的生态个体,并促进师生二者生命的整体和谐发展。

  2发展归宿:整体和谐

  整体和谐是德育生态的发展归宿,主要体现于把德育视为一个发展的、整体的生态系统,通过探寻这个系统各层次结构的有序性、各构成要素的和谐性和功能发挥的整体性,使得学校德育有所作为。营造德育生态的整体和谐,包括创设德育系统内部生态和谐、德育系统与学校系统的生态和谐、德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生态和谐,主要表现为坚持平等互动,促进包容发展,保持体系完整,实现协调共进。在德育生态实践中,教育者、教育措施、受教育者始终都基于德育生态系统的整体相互关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德育措施这一**平等互动,共同发展。同时以教育措施为**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互动,又是在社会生态系统、学校生态系统、德育生态系统的层次性整体结构中开展的。通过内外关联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互动,德育生态系统的共生性、互动性、自我调控性才得以有效体现。

  3基本形态:生态调适

  从生态世界观的角度来看,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社会德育联成一个相互促进的有机德育体系,形成德育生态健康发展的内在调适机制。生态调适是德育生态的基本形态,包括保持德育系统内部、德育系统与学校系统、德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等三个层面的生态平衡。主要表现为促进循环协调,保持和谐平衡,开展网络构建,实现资源整合,形成一个具有调控能力的生态系统,层层整体推动和维持德育生态的动态平衡。4未来方向:可持续发展

  在正常的状态下,德育生态系统的发育进化将不断展开,将实现正向的、积极的演变,从而不断向前发展,呈现出生态化和科学发展所包含的可持续发展。依据生态论和可持续发展观点,德育生态更强调德育制度的生态导向,关注德育制度的生态合理性,从而促进德育生态系统发生积极的变化,使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德育生态的评价指标体系

  “整体规划德育体系”是党中央关于德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它不是对学校德育的某个环节、某个方面作技术性的调整,而是在新的德育理论支配下对德育目标、德育课程、德育内容、德育环境、德育管理等方面进行整体性改革,使这些关键的要素环环相扣、形成合力,以保证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获得最佳的德育效果。学校德育生态的建构,是一个各种要素全面协调、互动发展,各种能量和信息顺畅运作、有效循环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自然生存、自我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形成学生内在的道德认知和自觉的道德品行,促进教师、学生双主体生命的完整、和谐发展。而德育生态指标体系是衡量、监测和评价德育生态实现程度的必要工具,也是实现整体规划德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学的德育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德育生态建设起到导向、诊断和激励作用,对德育生态改革与发展等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1评价模型

  德育生态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功能上表现为德育环境的持续改善、德育内容的适应发展、德育课程的有效设计、德育主体的和谐提升、德育目标和德育管理的调整与完善之间的相互融合。参考自然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可以将德育生态的功能归纳为CSAED模型,它主要包括以下五个子系统:(1)承载力(Cat-tyingCapacity)——生态化价值的发挥,主要表现为德育环境生态调适;(2)支持力(SupportingCapability)——有序化的促发,主要体现于德育课程生态导向;(3)吸引力(AttractiveCapability)——软实力渗透的增强,主要表现为德育内容生态设计;(4)延续力(EvolutionalCapability)——主体性和谐的维护,主要体现于教师和学生双主体间的平等互动;(5)发展力(DevelopingCapa-bility)——资源配置合理性的提升,主要表现为德育目标生态定位和德育评价机制和谐调控。(见图2)

  根据CSAED模型框架,基于生态理念的德育建设体系可从“资源与环境基质改善→课堂教学支撑→主体提升与学校管理共进”三个层次实质推进。德育生态系统涉及发挥生态化的价值、促发有序化、增强软实力的渗透、维护主体性的和谐、提升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等多种因素,把生态学中的CSAED模型运用到德育生态系统上来有助于理顺该系统中各种因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反映不同向度的影响因子对德育生态的整体推进作用,为定量化研究德育生态提供概念框架。

  2指标体系的构成

  考虑到德育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特点,本文以CSAED为模型,对支持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系统、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同时考虑到指标基础数据的可得性和可靠性,结合我国关于德育体系的研究成果以及有关专家的建议,对照德育生态各分项子体系的表现,将支持系统划分为承载力、支持力、吸引力、延续力和发展力等五个层次,得到涵盖生态化价值的发挥、有序化的促发、软实力渗透的增强、主体性和谐的维护、资源配置合理性的提升等五大指标体系的总框架。(见图3)

  在承载力子体系中,生态化价值发挥的关键在于德育环境的生态调适。按基本形态可将学校德育环境划分为知识环境、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和制度环境,生态调适的重点在于维持德育知识环境、德育物质环境的外在承载与德育人际环境、德育制度环境的内在容量之间的适度平衡,因此其评价指标应以外在生态承载和内在环境容量为核心,其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知识环境与物质环境的协调、人际环境与制度环境的融合两个方面。

  在支持力子体系中,有序化促发的核心表征是德育课程的生态导向,通过德育课程的内部协调和外部拓展为德育生态发展提供功能支持,其评价指标主要用于衡量德育生态教学体系的完善程度、学生生态道德素质和综合考核的重视程度。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维持德育生态教学体系的完善,一是道德理论课自身的完善,实现课程体系政治性、思想性、教育性、理论性的和谐统一;二是德育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相互包容,要将德育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起来,将德育渗透于各学科教材和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道德表率作用及课堂道德气氛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三是道德理论课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共生发展。

  在吸引力子体系中,软实力渗透增强体现于德育内容的生态设计,培养学生生态资源意识和增强教学内容生活贴近度是核心评价内容。德育是一个动态和开放的体系,既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又要从不同受教育群体的实际出发,选择教育的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生态资源意识、增强教学内容的生活贴近度,正是立足于当前德育生态的基础性缺失而在德育内容上保持教育对象不脱钩于现实的环境,可产生更多有利于学校德育生态和谐发展的功能。

  在延续力子体系中,主体性和谐维护的实质在于师生主体间的平等互动,尊重学生平等性、发挥学生自主性、维持学生差异性正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德育生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是其重点评价内容。在生态性的德育系统中,学生和教师均占据一定的“生态位”,必须把培养师生的双主体性作为根本目标。主要在三个层面上实现师生主体的共融发展:一是教师对学生的包容,即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状态和学习差异,并善加引导;二是学生间的包容,这种相互包容是形成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条件;三是学生的自我包容。即学生自己基于现实对过去的包容,基于整体对个别思想及行为的包容。

  在发展力子体系中,资源配置合理性提升的重点在于德育目标生态定位和德育评价机制和谐调控。通过德育目标的不断整合和德育评估手段与管理政策的持续更新,在德育目标上实现学生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存以及学生的公平发展、全面发展和均衡发展,在德育评估与管理上提高德育重视程度,保持德育体制的适应性。保障德育制度实施与监督的完善性,可推进德育生态向更高水平发展。

  在基于CSAED模型的德育生态综合评估中,由于涉及多个评价指标,因此关键是确定各评价指标对德育生态营造的贡献即权重,考虑各种权重确定方法的特点。由于指标体系中主观因素较多,且其权值具有错综复杂的特征,可采用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进行评估。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teshujiaoyulw/28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