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特殊教育论文

应用语言能力的渗透式教学培养模式

发布时间:2015-06-03 15:54:10更新时间:2015-06-03 16:13:57 1

  语言学是很多高校开展的一门课程,除了英语之外还有很多小语种也越来越受欢迎。语言就是为了沟通,所以,学好一门外语也是非常必要的。在语言学的教育上,每个学校的教师也有其不同的方式。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应用语言能力的渗透式教学培养模式,是一篇教育论文范文
  摘 要:由于应用语言学长期以来对当前跨文化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对我国发展所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及培养均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实际操作执行中日渐得到各界的重视。但就当前应用语言学的教学现状来看,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实践培训、重视语言概念、轻视背后的文化背景等多有存在。本文主要围绕应用语言学的培养方式、目标、改革方针等进行讨论,引入日语为例力争扭转应用语言培训的错误定位,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执行渐进性渗透式培养策略。

  关键词:教育论文范文,跨文化交际,应用语言能力,渗透式教学培养,角色定位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中,可以与各国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跨文化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已然成为当前我国对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新要求。从我国以应用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所进行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技能的培养现状来看,如何将应用语言学的理论与跨文化交际的实际应用有效结合起来,如何保障学生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日益频繁的跨文化国际交流需要相互对应等,在当前应用语言学教育尚不够完善的前提下,还需要以执行效果和以人为本的培养方针为趋向进行重新定位和改革。

  一、 基于跨文化交际需要应用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跨文化交际需要的不断提升,当前诸如英语、法语、德育、韩语、日语以及其他类型的小语种作为第二语言的方式在我国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被广泛认识,作为大学独立科目的学习方式等在我国已然找到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以日语为例,日语在近些年被中国广泛重视,成为与韩语齐头的热门外语学习语言,在当前我国与日本交流频次不断提升的前提下,跨文化交际中日语的地位也日渐提升,但是在跨文化交际的实际应用需要的影响下,日语作为应用语言的运用仍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日语的当前教学基本以理论学习为主,比较注重基本语言知识和运用的学习,日语作为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型语言,在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中,学校和学生均对考试的最终分值过度重视,而其作为应用性语言的价值和应用性所在却往往被忽略,这也就导致此类语言在应用的过程中,由于其背后的文化知识学习被孤立,跨文化交际中所引发的理解偏差和语言运用规则使用不当等问题。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因长期硬性的进行语法、单词等的语言记忆,在交流少、学习兴趣被压抑的前提下,导致学生日语知识结构不完善、知识面过于狭窄等,此种学习方式下日语在跨文化交际中更无法得到良好的运用。

  其次,诸如重视日语的课堂培训及教学而忽略课外实践的现象也屡见不鲜。由于日语作为应用语言学多以学科理论的形式在大学中得以推广,而具体课外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则多以日语专业学科、各类机构培训的方式而存在,在课外教学延展被忽视的前提下,学生只能在日语学习课堂上进行交际能力和语言能力的锻炼。而日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的模式一直未被打破,尽管一些高校尝试引入各项改革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是从根本而言,由于学生对日语缺乏最为基本的了解,在学习中对于学习目标也缺乏直观的、客观的认知。因此,长期处于传统“满堂灌”学习模式下的学生,使用日语等应用语言理论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意象和能力等方面与教师的预期目标之间可能会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 影响应用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因素

  (一)培养模式定位不当,教师主观因素融入过多。教师在应用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无论从课堂内容的设计角度,还是从对学生的引导及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等角度来看,教师的主观能力性对培养模式和方法的确定均有直接的影响。而就当前应用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培养模式来看,诸如前文分析的日语学习情况,教师多以应用语言的理论教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方式作为讲解的重点,而对于如日语在内的应用语言学中所包含的综合性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专业知识、社会知识、个人态度、交际能力、学习能力、社会能力、交际态度以及与跨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的综合素养、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则相对较少。尽管教师以跨文化交际和应用语言学的实践应用为教学课堂设计的基础,但是实际教学模式定位的不当,直接限制了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思维,教师的照本宣科或者会进行一些情景环境的虚拟来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化措施,学生在此种培养模式的引导下,多会将关注力度放在如何使用,如何了解语言应用背后的文化,对词句的运用忌讳和基本原则等进行识记,而对于应用语言学在跨文化交际中所需要的各项能力尤其是综合素养的提升等却容易产生忽略。不得不说,这与作为引导人主体的教师本身主观因素融入过多,“想当然认为”、“觉得可能”、“应该如此讲解”等思想变化有直接的关系。

  (二)培养方法较为单一,理论与实际结合度不强。培养方式的单一化与以人为本的渐进式教学模式之间所存在的差异较大。前者多从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角度来要求课堂讲解的顺畅性和教学内容执行的目的性,而后者则需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角度出发,调查学生的兴趣、爱好,明确应用语言学实际应用中覆盖的范围及应用的方法,从而将理论和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的讲解和练习。显然,在培养方法较为单一的模式下,此种实际和理论结合的教学方式多限制在课堂上,而虚拟的培养模式下无论是课本中还是借助互联网所搜索到的多种案例,均缺乏及时性,应用语言学在跨文化交际的要求下必然是与时俱进并具有及时性的活动过程,此类照本宣科和模仿已经发生过的事件的操作方式,尽管在操作方面可以让学生提前感知应用环境,但对学生敢于张口交流、建立交流自信心,克服羞涩心态等方面而言,却缺乏将其融入课堂设计的基本考量。当前学生的实际应用同样也缺乏一个较为稳定的可以在日常课下练习的基本环境,一些高校会设置英语角、举办校间第二外语应用大赛等,但从长久的培养角度来看,关于理论和实践的融合要求的应用而言,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改进。

  (三)培养创意意识不足,文化与语言的融入较少。当前西方文化强势的传播,在经济推动下文化发展所产生的价值认同和心理认同很容易导致国人对其他国家语言及文化出现盲目的崇拜。中西文化本身所存在的差异表现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多个领域。教师本身在进行应用语言理论跨文化交际讲解前,其本身应该对需要讲解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比如了解其运用的规则、具备一定的语感,懂得应用语言学在实际应用时所需要顾虑的一些因素,尤其是可以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在跨文化交际的需要下进行有效融合,并以此增强语言交际和课堂教学的导入,以便引导学生全面性的了解不同语言在应用过程中,以跨文化交际为目标时所存在的文化差异度等。但是事实上,教师对学生进行应用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方式和方法多局限于语言学习和应用本身,对学生知识自我学习能力、交际能力、专业能力、学习态度及综合素养的培养方面却缺乏创新度,尤其在语言和文化相互融入的培养方式构建方面,更是容易拘泥于课堂教学内容中。就日语学习而言,日语与中文的区分点如何,在同样的语言环境下两者的差异,日语的美妙之处在哪里,日语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如何,日本丰富的民情民俗如何等,此类问题如果在教学中无法被体现,那么学生视野未被打开的前提下,对于语言应用及其背后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认知则必然贫乏。

  三、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

  (一) 应用语言学培养模式的再定位。应用语言培养模式的再定位是进行应用语言跨文化交际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培养模式的再定位主要包括三方面。首先是对教师自身定位的调整,其次是对学生认知度和学习要求的定位,第三是对培养模式的定位。对教师自身定位的调整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正如应用语言跨文化交际需要综合性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专业知识、社会知识、个人态度、交际能力、学习能力、社会能力、交际态度以及与跨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的综合素养、个人素质等方面进行统一的指导和人才的综合培养,教师本身必须意识到此类培养要求,并与自身目前的教学方式及方法进行对比找出自身的不足,并不断的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补充和完善。

  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再次定位必然建立在对学生认知度和学习要求以及学习兴趣等的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目前学生在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的学习模式下无法切实使用理论和课上所学知识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应用语言学的价值和意义、跨文化交际应用语言学习与自身的关联度等方面的认知度不强。学生在无法了解及认识到应用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运用时的乐趣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积极主动学习兴趣的发挥均会受限。培养模式的定位方面则以教师对自身培养方式的审视、对学生了解的不断深入为改革基础,正如中日、中西方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法、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偏差,日本的大男子主义观念,明显的家族观念等。因此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从差别性角度入手,对学生本体进行渗透式、层次性的教学。

  (二) 应用语言学渗透式培养方式的有效融入

  1、渗透式培养的思维层次性融合基础

  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培养应该按照知识传授的要求和内容进行分层式的培养,由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意识的培养按照人类生理结构和理解能力进行划分,可分为四种层次。如学生通过教科书、日常接触、互联网、教师课上讲授等对应用语言学在跨文化交际要求下的表现有基本的认识。但一般来说,初学者的第一反应主要认为此类文化本身新奇、不容易理解。第二个层次则是随着对应用语言学学习的不断深入,可以对于母语具有明显区别的一些文化特征和使用方式等有所识别。但是不能接受、排斥的心态也往往充斥在此期间。继前文所分析的日语学习,日语作为亚洲语言其发音特点以平直为主,并没有英语那么大的升降变化,在学习时教师可以以中国绕口令为日语练习方式,绕口令本身可纠正学生的发音不清楚的问题,而绕口令的引入同样可以降低学生的排斥心态。第三个层次中学生主要在理性的分析后,初步掌握了学习方式和对应用语言学的要求、跨文化交际的实际需要及规则等方面有所识记,也许可能存在不能完全理解,但是可以以背诵的方式进行尝试理解,并能在一定角度形成初步判断。第四个层次则是学生在深入体验和理性辨析之后,可以站在被交流者的角度和立场来理解语言应用背后的文化、情感等,进而完成交流中身份、情感的转化。

  2、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渗透式培养模式的构建

  (1)渗透式培养模式的课堂改革。注重跨文化交际语境的复杂性和多元性的前提下,以应用语言学在跨文化交际中应用能力的全面培养作为渗透式培养模式课堂改革的目标,其最好的方式则是引导学生沉浸在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应用语言学文化的氛围中。比如教师利用本国文化在学生脑海中的记忆,将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之间的对比作为学习的基础,在引导学生清晰的认识到国家之间语言和文化的明显区别的前提下,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自然会被提起,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外语教材、电影、报纸、杂志、广播等为学生打开学习他国文化,了解应用语言运用背景的窗口。以日语为例,作为应用型语言其教材难免具有较强的、较为生硬的书面用语,其实用性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兴趣诱导同样不具备促进性。面对这种情况,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引入影视教学法、歌曲学习法、漫画学习法等教学法。众所周知,日本的漫画在学生群体中广为流传,因此,运用日语漫画及动画来作为文化了解和娱乐身心的教学方式,更利于学生的自然学习。应用语言的使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讲解,就模拟真实语境进行跨文化交际场景设置而言,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此类环境,也可以要求学生在日常电子邮件、网络聊天的过程中模拟交际双方进行练习。一些聘请外教的学校或者培训中心,可以定期由外教或有跨国文化交流经验的教师来进行话题讨论、经历分享等以帮助学生培养应用语言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切实体验。

  (2)渗透式培养模式的课堂外活动延展。鉴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需要,除课上进行视野拓展和思维培养以外,在培养学生对外部世界自主发现能力方面,以及进行情感和行为训练的培养方面,还可以通过对国外旅游照片、手工艺品、城市概貌、照片等的主题式报告会或者展览会的开展来促进学生对应用语言学应用环境的了解和探索。此外,诸如电视节目、体育新闻、电影片段、文化话题等所包含的大量信息的提取和时间创新活动,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进行课堂外的活动延伸。比如角色扮演、辩论会、画面配音视频制作、与国外一些高校建立友好关系,鼓励学生使用Facebook 和Skype等网上视频聊天工具与国外学生在线交流等。在个人经历、文化探讨等过程中课堂中所缺乏的材料和内容自然会在对比中被挖掘出来,这对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索能力的提升,可以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结束语:

  本文以目前外语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作为切入点,对当前外语教学模式、培养方式等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今后的外语教学中扭转以往错误的定位教学意识,逐渐变为重视培养应用交际能力的渗透式良性教学培养模式,为促进外语教学发展和改革模式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郝志勇.跨文化交际中模糊语言学应用初探[J].经营管理者.2014(03).

  [2]刘淑丹.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D].南昌航空大学.2012(12).

  [3]尹纪玲.基于应用语言学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 2014(01).

  作者简介:文钟莲,女,1967年生,博士,教授

  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二语习得研究等
  教育论文发表期刊推荐《素质教育》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国内刊号:CN 11-4350/G4,国际刊号:ISSN1005-4197,邮发代号:2-415,是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大型国家级教育类学术期刊。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teshujiaoyulw/52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