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宪法论文

论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

发布时间:2011-02-26 10:12:26更新时间:2011-02-26 10:12:26 1

摘要: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之所以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科学地分析了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新矛盾新问题,并根据新时代新阶段的新特点,进一步系统地回答了为谁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如何评价发展等重大问题,从发展观的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等方面,在继承基础上对邓小平发展观进行了重大创新。
  关键词:邓小平;发展观;以人为本;继承与创新
  一、前言
  无论在当代世界,还是在当今中国,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的共同追求和时代主题。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发展问题,但每个国家究竟如何发展则由于各国发展的基础、科技水平、文化传统的不同,又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每个国家都应该按照本国的实际情况去考虑发展问题。
  邓小平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而且是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集大成者。在历经了1956年、1964年和1978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运动的相继提出和流产后,邓小平同志开始了对中国发展问题进行探索。他在总结以往三次社会主义现代化运动的历史经验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基础上,找到了一条“中国的发展路线”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如何发展的理论。其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要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发展首先要靠自力更生,靠改革,同时要坚定不移地对外开放。
  基本国情的变化呼唤着发展观的创新,坚持发展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二、“五个统筹”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邓小平发展理论就如何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规划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统筹发展的“两个大局”思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开拓了发展途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五个统筹”为根本要求的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丰富的发展经验基础上的又一次理论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准确、更加符合不断变化的客观事实,是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重大发展。在统筹城乡发展上,科学发展观更加关注“三农”问题,从发展规划、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方面,为农民增加收入做了更多实事。在统筹区域发展上,邓小平提出先富带后富的大政策和“两个大局”的思想。早在1978年,他就明确指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先富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接着又提出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发展中两个大局的思想,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地区共同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就是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二元社会体制和向城市倾斜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区域发展就是在继续保持东部经济优势和较快发展速度的前提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发挥东部地区的‘窗口’和‘辐射’作用,为内陆经济开辟对外开放的通道,为中西部地区‘借船、借港、借路出海’提供便利条件,进一步带动支援中西部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上,1979年10月,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就指出:“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和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三步走”发展战略中提出的“小康社会”明显包含了社会全面进步,既包含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包含了精神生活的充实,还包括教育、道德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外在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内容。
  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上,科学发展观着力于解决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问题,提出要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努力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上,邓小平提出要善于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考虑,把握发展机遇,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人本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
  邓小平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内容。邓小平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作判断各方面工作利弊得失的标准之一,把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当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把全面发展的人当作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把人民群众的共富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四有”当作对社会主义新人的要求,把当代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后代人的发展当作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不仅如此,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性,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客观统一性。他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把社会协调发展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把教育作为培养人的重要途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来的,是我们党在重要文件里第一次响亮地提出这样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在“人”,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说,是坚持唯物史观,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前进的动力,依靠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来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而又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提升人的素质,提高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惠及人民大众的发展,必须包含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机会平等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等,真正满足人民大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需要。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这个“人”,是人民群众,这个“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我们就能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越来越充分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2.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xianfalw/2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