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学前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发布时间:2011-02-25 11:44:02更新时间:2011-02-25 11:44:02 1

摘要: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课堂教学所必不可少的,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提问的效果不是很明显,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问题就出在,提问什么样的问题,教师如何把握,如何提问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能否搞好课堂教学,是决定语文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我们不能忽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本文就围绕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这一环节进行一些思索。
  一、    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提问
  一节课四十五分钟,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就在于教师有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以饱满的情绪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无论是哪个学科的课堂教学,教师都要进行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的一环,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个有效措施。
  刘向《说苑建本》云:“讯问之,智之本”。讯问,是增长知识的根本。“学而思,思而疑,疑而悟,悟而存”。学生在无疑之处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问可助“疑”的点破。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这都说明“问”有其积极作用。
  课堂提问可以凝聚学生高度的注意力,可以引发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思考,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把握“双向思维”的渠道沟通,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问可及时反馈信息,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似是而非的,这样做到心中有数,利于因人而宜,因材施教,科学地安排课程进度,调整“点”、“面”知识结合的比例;课堂提问能使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课堂提问能使师生双向情感的对流达到默契的配合,学生思考和回答教师的问题时,思维就会进入亢奋状态,心绪处于最佳时机,进入了“好学”、“乐学”的境地,有问有答,学生听得带劲,教师讲得精彩,两者情感结合会产生极佳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设计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呢?
  二、课堂提问前的准备
  语文课堂是主战场,课前、课后是次战场,因此,语文教师课堂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做到主次衔接、互相协调补充,形成一个整体的链接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学高为师
  常言到:台上一刻钟,台下十年功。作为一名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增长自己的知识。教师要有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知识储备要给学生一桶水,教师要有十桶水,打铁需要自身硬,杀敌需要本领强,教师要才高八斗,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渊博的学识才能左右逢源,出口成章。所以,教师要花大力气苦练内功,要善于学习、不断学习,孜孜不倦的探求挖掘课内外知识,汲取先进的教学经验,做学生的百科全书。
  2、身正为范
  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德是教师从事教学的灵魂,是立身之本。教师代表着做人的标准,是智慧的化身,纪律的模范执行者,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师德其实是爱,师爱吞吐着遥远的过去,呼吸着灿烂的未来,师魂在爱心和敬业这神圣的洗礼中升腾呼啸,光荣艰巨,教师的每一个站台,在学生人生路上都是一生的赌注。教师操着学生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任重而道远。教师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要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司马光说:“有德有才是圣人,有德无才是为君子,有才无德是小人,无才无德是废人。”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师从业的“营业执照”。
  3、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和谐是优美的音符,它能弹奏出动听的乐章。陶老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语文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必须在学生主动参与和教师艺术指导相结合的前提下进行。如果学生不信任老师,课上不认真听讲,再高的教学水平也是对牛弹琴,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要放下架子,怀着一颗热情、包容、慈爱的心走到学生中去,用自己的人格品质和学生达到心灵上的共鸣,与学生谈心交朋友,让学生体会到自由、信任、理解、宽容和尊重。师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并能积极坦率、真诚热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愿望。构建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亲其师,信其道”。为良好的课堂环境做好铺垫。
  二、如何设计课堂提问
  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难易适中的提问,太难了不行,收不到良好效果;太简单了也不行,提问也就失去了意义。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课堂上,教师提问的问题,学生对答如流,无一疏漏,而且在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上,基本上是单向性的、一次性的,一问一答,缺少必要的交流或探讨,问题的设计也带有很大的机械性,缺少伸缩度和回旋余地,学生的思维空间很狭小。
  一方面,我觉得这样的提问,没有多大的意义,既然学生都能对答如流,说明都理解了,那么,讲课还有必要吗?另一方面,由于阅历和知识面的限制,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可能缺少深度,也有可能不太全面,这时就需要教师有必要的给予提示或点拨,与学生进行必要的交流,这样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课堂提问的目的不在于答对的结果与否,而是要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活跃学生的思维。所以在提问时,教师要尽量减少知识性的提问,如:文章的作者是谁,代表作品是什么,某个词是什么意思,它的词性等等。提问要有针对性,提出的问题必须能够引发学生对问题的重新认识和思考,心理上有所触动,这样才能达到提问的目的。
  如在讲解《报任安书》时,可以这样提问:你能认同司马迁的选择吗?怎样看待司马迁的选择?如何理解司马迁矛盾而又复杂的情感?结合司马迁的心境,谈谈你对“选择是困难的”这句话的理解。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林黛玉进贾府,是其爱情悲剧的开始吗?贾府的豪华建筑象征了什么?作者是如何安排人物出场的?人物的性格特点在文章中如何反映等等?所设答案不必强求一致,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思考了,是否开口说话了,教师如何引导、启发学生做出合乎情理的解答,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开掘。
  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和启发至关重要。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师要适时点拨,这一点很重要、否则课堂交流就是一盘散沙。要在学生思维阻塞、知道但又难以言明时,给予必要的提示性语言,使学生有所领悟,但不要做过多的解释和说明,力求将思考空间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学有所得,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这节课才有意义。
  三、课堂教学常用提问方式
  1、    给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2、    这篇文章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3、    你能认同这种观点吗?怎么理解?
  4、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5、    给我一个理由。
  6、    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为什么?
  7、    你想对作者说些什么?
  8、    文章中有没有可圈可点之处?有没有不同看法?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xueqianjiaoyulw/2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