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学前教育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广西农村女童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4-05-17 11:22:47更新时间:2014-05-17 11:23:13 1

  广西近年来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提高了义务教育的保障水平,广大农村实施了免费的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补贴比例与补贴金额都有了增长。然而,在经济条件不断改善的情况下,大量的调查数据却显示,农村学生的辍学率并没有较快下降,部分地区反而有上升的趋势。

  [摘要]女童教育对女童个人、家庭、民族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十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同时,农村女童的教育状况却不甚理想。近年来,基础教育出现滑坡现象,学生辍学人数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教育质量遭到社会质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女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比例较低,在新形势下广西农村女童教育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教育论文,农村,女童教育,性别平等,对策

  在新时期,农村女童教育的情形又如何呢?笔者近两年深入到南宁、玉林、贵港、河池、百色等地的学校与乡村,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随机选取以上地区部分县、乡镇的女童、教师和家长进行深入了解。结合访谈及相关文献资料,笔者认为广西女童入学率有了较大提高,但巩固率不容乐观,家庭与学校教育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

  一、广西农村女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女童辍学现象较为严重。

  通过对几个地区的抽样调查与访谈,我们发现,广西农村女童辍学现象较为严重,相当一部分女童不能很好地完成义务教育的学习,辍学比例较高。辍学主要发生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二、三年级。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瑶族、苗族聚居屯,小学五、六年级是女童辍学的高发期,而能够被家长送去读初中的瑶族、苗族女童仍然是少部分。在一些乡镇,过去十分重视教育的壮族家庭子女辍学现象也较为严重。2012年笔者曾到凤山县一所乡镇学校调研,校长说辍学率控制在3%以下,但笔者在一个初三班级看到该年级的学生远远少于初二年级,于是笔者满怀疑惑地向学生讨教,答案是:有十多位同学已经回家或出去打工,不再读书了,其中女同学占的比例更大一些。在广西经济较发达的桂东南,情况也不容乐观。在玉林、贵港市部分乡镇初中的访谈中,有的教师告诉我们,自己所在学校的农村学生的辍学率在15%左右,部分学校更高,有的达到25%。

  (二)农村女童学习兴趣和热情不高

  在农村中小学的调研过程中,笔者感受较深的是有一部分女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没有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望与兴趣。小学阶段大部分女孩子虽然能听从教师的安排,表现得比较认真,但却缺乏主动性,似乎只是在被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到了初中,则开始有了些叛逆。我们在调研时与一些女生交流,问及她们在学校的感受,她们反映,学校生活很沉闷,太单调,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实在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考试完了就忘记了。也有一些女孩告诉我们,教师很少与自己谈学习以外的话题,平时有了问题没有人可以说,于是她们慢慢开始交一些网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网络聊天与恋爱之中。

  (三)农村女童容易遭受不法分子性侵害

  近年来,农村女童遭受性侵的案件频频发生。大化县检察院从2008年至2011年6月,共审查起诉的性侵女童案件就高达16起,且呈上升趋势,2011年仅半年就已经有5起。[1]而近期发生在全州县某乡镇强奸女生案更令人担心,因为被侵害的初一女生就是在放学回家途中,被三名辍学女生强行带至县城(其中一人原是同校同学),并以“开水烫脸”等手段要挟、威逼,使其先后被3名男子强奸,女孩身心受到极大创伤。现事情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其家长反映该女生心情沉重,精神恍惚,生活在痛苦不堪之中无法自拔,甚至有轻生的念头。[2]此类恶性侵犯事件,多数发生在农村,有许多由于当事人没有报案而不被大众知晓。而一些女孩因年幼无知,在遭受侵犯后,产生了报复心理,甚至与犯罪分子合谋继续迫害其他女生,从受害人变成加害人。

  二、广西农村女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女童辍学是社会问题的综合反映

  农村女童辍学的直接原因首先是家庭因素。对于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来说,相当多的家长仍然抱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种观念,如果女儿不想读出,愿意在家帮忙,父母是不会反对的。而一些如父母双亡或父母残疾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他们的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这样家庭的女孩往往要挑起生活的重担,她们往往会主动放弃学业。同时,少数民族地区早婚的习俗对女童的影响也很大。由于地处山区,瑶族、苗族女童入学年龄普遍在8-9岁,到15岁就要开始谈婚论嫁,这也是她们不能坚持完成学业的一个较大的原因。三江县富禄乡的罗校长告诉我们说,如果苗乡的女孩到15岁还找不到婆家,那就会被人笑话为“老姑娘”了。此外,由于受到打工潮的影响,大量农村劳力外出,父母无法顾及留守在家的儿童的学习。在随机抽取的几所农村中小学中,留守儿童人数均占在校生总人数的50%左右,有的学校甚至超过70%的比例。处于青春期的女童容易因为缺乏关爱变得亲情淡漠、自卑、悲观,在学习上遇到挫折后较易选择放弃。

  以上是导致女童辍学的一些直接原因,不同的地区会有一些差异,但究其根本还是受到社会这只“无形的手”的影响。由于竞争的加剧,家庭背景、权力关系等价值越发显示出来,农村子弟无论是上大学还是就业,与城市子弟相比都处于劣势。大量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后,来自农村底层的学生,其学业成功机会趋于逐年降低,而其中女生又由于性别的原因,其拥有的机会比农村男生更低。这或许就是农村女童辍学率高的内在原因。[3]这使得农村家长和女学生普遍觉得读书成本太大,得不偿失,其主动辍学的背后是他们自己也讲不明白的“被迫”。

  (二)农村学校教育缺乏适应性和吸引力

  近年来,虽然各级教育经费普遍向农村学校倾斜,农村教育教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对其内涵发展没有足够的重视,农村教育模式与城市教育模式无异,教学内容脱离乡村实际,远离学生生活,缺乏适应性和吸引力。具体表现为:1.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条件艰苦,难以留住优秀教师。在瑶族乡的一些村小,除校长及个别有编制的教师外,多数教师的身份是“临代”,即聘一些高中甚至初中毕业生来代课,只凭在校所学的一点知识来教孩子们,他们难以做到启迪孩子的心灵;在一些乡镇初中,虽然也有一些特岗教师,但由于生活和教学条件都较差,他们很难安心教学;一旦有的教师教学成绩优秀,或者职称上去了,不是要求调走,就是被别的部门挖走,转行不当教师了。有一所乡镇中心学校,该校教师反映,每年学校都有4-5位教师调走。有些刚到2个月便离开了,教师职业成了部分人获得编制后离开的跳板。一些农村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相当低,如贵港中唐小学,该校离贵港市只有30公里,在该校的11名教师中,高中学历教师5人,中师学历1人,大专学历5人。

  2.农村中小学教学内容与方法较为单一,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重视不够。由于师资缺乏,许多课程不能正常开设,导致教学内容单一。农村小学教学点不少女生反映,她们每天上七节课,除了偶尔会有一两节体育课外,几乎都是语文和数学课,课外活动更少。教师上课方法单一,黑板加粉笔,照搬书本,填鸭式教学,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在教学中极少关注女生的兴趣、爱好与个性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女生普遍感到学习没有意思,读书很乏味。加上留守女童较少得到家庭的温暖,在这个阶段极易为异性的关心所打动,容易过早恋爱,导致对学业的放任。

  3.家长和教师的“性别偏见”也是造成女生学习热情不高的原因。调查期间,我们在与家长、教师的交流过程中,常能感受到“性别偏见”在农村仍十分普遍。有的家长说:“女孩子能认字,会写自己的名字就差不多了。”“没办法啊,女孩要在家照顾弟妹的。”有的教师则认为“女孩子数学不行,思维能力比不上男生”、“女孩子容易分心”,这些都是带有性别刻板印象的话语。如果女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经常受到家长与教师的消极暗示,其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很可能使其产生错误的自我意识,失去学业自信。

  “性别偏见”常常因其具有隐蔽性而未引起普遍重视,它容易让女生将自己的学业失败归结于自己的性别因素,从而放弃努力。

  (三)农村学校性健康教育相对缺失

  女童遭受性侵犯案件增多的原因,一是在社会转型期,农村道德文化建设削弱,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与庸俗的色情文化交织一体,在农村蔓延。受其长期侵蚀和诱惑,一些人的心灵逐渐被扭曲,视女童为自己宣泄欲望的出口,甚至一些道德败坏的教师也成为加害学生之人。加上在一些地方,农村父母大量外出务工,老人的监护能力非常有限,没有太多防范能力的女童更容易被受到不法分子的诱骗。这些人多是利用女童年幼无知、贪吃好玩的特点,以食物、玩具、金钱为诱饵,借机对其进行性侵犯。二是农村比较封闭、保守,家长多避讳谈论性方面的话题,“留守女童”更是无法从父母或其他监护人那里得到性生理及性安全方面的知识和教育。农村小学几乎没有开设生理卫生课,极少有教师对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学生缺少科学的性知识和基本的防范意识,她们不知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性侵犯。一旦受到性伤害,在事发之后常因为害怕家人责备和同学轻视而不敢向他人求助,致使事情越发严重,甚至一些女童多次或长时间被同一个人侵犯。三是撤点并校后,寄宿制学校增多,但寄制学生的管理还存在薄弱之处和安全隐患,没有专职管理人员、生活教师,靠教师兼顾,难以管理到位,这也使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

  三、改进广西农村女童教育之对策

  (一)高度重视并认真反思农村女童教育问题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分析辍学现象背后的深层社会原因。各级政府要切实着手于治理社会资源分配不公、文化的等级秩序以及整个社会对物质的过度追求。我们不能一味责备农民家长的目光不长远,过于务实,试想是什么造成了老百姓对眼前利益的看重?当整个社会都被“金钱万能”的思想所浸染,富人的奢华生活成为成功者的象征时,我们没有理由责备农村父母为了挣更多的钱宁愿让孩子放弃学业。更为痛惜的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农村孩子,从小就会认为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就是为了创造好的物质条件。而当他们发现某个大学生最后还是回到农村,挣的钱还不如外出打工来得快时,他们必然会选择放弃学业。这说明,多年来,我们的政府和社会没有让农村的家长和学生认识到学校教育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意义,没有认识到它对一个少年在知识扩展、智力发展、道德养成、社会适应等各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因此,迫切需要全社会真正地重视教育,改变教育观念。同时,政府要大力改变当前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制度倾斜,营造更加公平合理的环境,消除就业的地区、城乡及性别歧视,给农村学生特别是女童更多的发展机会。此外,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改变农村多子多福、养儿防老和重男轻女的观念。

  (二)进一步深化农村教育教学改革

  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指出:“中国向来所办的教育,完全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叫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盖房子不造林,叫人羡慕繁华,看不起务农,把农家子弟教成了书呆子。”[4]时隔一个世纪,这个问题不但存在,而且愈来愈严重。

  各级政府要清楚农村教育改革,绝不仅仅是增加投入,改善了硬件设施就算是大功告成。要改变农村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目标,回归农村生产生活实际,提高人们对体力劳动内在价值的认识,培养大批具有劳动技能、敢于并善于改变农村面貌、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劳动者。从教师选拔、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都需要极大的变革。首先,要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加强激励机制,吸引、留住优秀人才,特别是应当选拔一批掌握农业职业技能的人到教师队伍中来。在现有条件下,贫困县可以通过科技、农业等部门,组织优秀技术人员对各学校选派的劳动课、综合实践课教师进行骨干培训,借此来弥补劳动技能教师的缺乏,少数民族地区还可以请能工巧匠向教师传授本民族技能;从而改变教师单一的教学内容,开设与农业技术方面有关的课程内容。实践证明,在接受同样年限教育的妇女中,掌握了一定技术技能的妇女要比没有学到技术技能的妇女,更容易强化她们的信心,巩固和发展她们的知识文化。其次,教学可以根据农村的实际更具有灵活性。例如在一些民族地区,传统势力较强,大量女童要帮助家里干活而不能每天到校上课,可以给这样的学生安排出更机动的学习时间表,让这些学生在三年的初中阶段,半工半读,或者花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里,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家庭中,不让她们过早地离开学校。还可以建立一些自助学校,由志愿者组织来为辍学在家的女童提供卫生学、小动物饲养等方面的教学。这些方法在世界各国包括一些非洲国家都有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此外,要关注女童的心理需要。对于学业上有一定困难的女童,家长和教师应当更多地理解、接纳、帮扶,帮助她们树立信心,帮助她们充分挖掘潜力,学有所长,使她们将来能有更多选择生活的机会。

  (三)加强农村学校性健康和性安全教育

  营造良好的村风民风,净化社会风气,为农村女童的成长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环境。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一方面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宣传对女童性犯罪的恶劣影响;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犯罪分子的惩处力度,让人们看到性侵女童将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同时,学校和社会团体要大力开展性安全知识的教育,普及预防性侵犯的知识与方法。在农村中小学开设性知识、性安全教育等课程,以生动、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形式,给中小学生特别是“留守女童”构筑预防性侵害的第一道思想防线,使女童更好地了解保护自己的知识及自救、逃生等安全防范的具体举措。村委会、农村妇联组织、社会工作者也可以深入到女童家庭向家长宣讲,使家长了解儿童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定,从而能依法维护子女的权益。

  [参考文献]

  [1]覃泓理.我国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妇女、儿童”遭受性侵犯问题研究——以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实证调查分析为例[D].西南政法大学,2011.

  [2]广西一派出所长涉嫌强奸13岁少女曾因证据不足不予批捕[OL]http://www.zznews.gov.cn/zzgd/2013/0325/article_4619.html.

  [3]李春玲.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1940—2001)[J].中国社会科学,2003(3).

  [4]陶行知.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收录于《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11.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xueqianjiaoyulw/37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