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音乐论文

音乐专业高效范文

发布时间:2014-01-22 16:51:04更新时间:2014-01-22 16:52:35 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教育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新举措、新政策,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论文摘要]传统的高师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观是一种知识质量观,主要以学生掌握音乐专业知识的多寡作为评价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忽略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教师职业能力及知识拓展能力的发展,从而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文章从能力结构的视角出发,探索了高师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提出了基于能力结构的高师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能力结构,高师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2004年,教育部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的培养目标指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22条中指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由此可见,基于能力结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将是今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

  一、高师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结构

  “应用型人才指从事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而工作的人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由于不同类型的应用型人才涉及的专业领域与习得的专业知识有所不同,所以,对各种类型的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结构要求也各不相同,高师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结构由“音乐专业能力”“教师职业能力”“知识拓展能力”三种能力构成。

  (一)音乐专业能力

  高师音乐学的专业能力是高师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结构的核心。包含:“弹”,要求学生既能够独立演奏音乐作品,又能根据不同类型歌曲进行即兴配弹的能力;“唱”,要求学生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正确的歌唱方法,具有一定的演唱能力,且了解青少年的发声特点,具备独立教唱歌曲和辅导课外声乐活动的能力;“跳”,要求学生不仅掌握舞蹈表演的技巧,还具备编创与排演舞蹈的能力;“合唱指挥”,要求学生掌握合唱作品演唱的基础知识、基本规则与表现技能,并具备合唱团组织、训练、演出、管理的基本能力;“音乐创作”,要求学生具备创编歌词、音乐旋律、音乐节奏、音乐故事及音乐游戏等能力;“音乐欣赏”,要求学生通过对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曲目的欣赏,认识和了解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等,为今后开展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奠定基础。

  (二)教师职业能力

  教师职业能力是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的能力,它是培养优秀音乐师资不可或缺的方面。其一,思维能力,指利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能力(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和推理能力),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学生毕业后走上讲台进行一切音乐教学活动的基础;其二,语言表述能力,它是衡量合格音乐师资的主要指标之一,包括基础技能(语音、朗读、演讲、论辩)和专业技能(教学口语、教育口语);其三,创新能力,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在音乐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有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它是音乐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其四,人际交往能力,包括团队合作精神、解决冲突能力、处理意外事故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三)知识拓展能力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与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人类正迈向学习化社会。在这种文化大背景下,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应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拓宽知识领域,培养较强的知识拓展能力。知识拓展能力包括:“再学习能力”是指在现有的基础上更新、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科研能力”包含对剖析问题的能力,深入研究问题背景、原因、过程的能力及预期结果、提出合理对策的能力等。

  二、高师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应用型人才定位不明确

  高师音乐学专业的人才定位受音乐艺术院校“精英教育”的影响,仍把工作重点放在培养“高、精、尖”研究型人才上,存在着“三重三轻”的现象,即“重专业知识,轻全面素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学习,轻教学实践”,导致学生的音乐专业实践能力、教师职业能力、知识拓展能力较低,影响了高师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结构的合理搭建,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相对薄弱

  高师音乐学专业虽培养了很多钢琴、声乐、器乐、舞蹈和音乐理论的“专才”,但在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相对薄弱,许多学生毕业后才发现自己在大学苦心钻研了几年的专业知识在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中捉襟见肘,无用武之地。如主修钢琴的学生虽能演奏几首大型乐曲却不会配弹即兴伴奏;主修声乐的学生虽能演唱歌剧咏叹调,却不懂如何训练童声;主修舞蹈的学生虽掌握娴熟的舞蹈技巧,却不会创编儿童舞蹈。

  (三)忽视教师职业能力的作用

  《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由于高师音乐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偏重“授人以鱼”(音乐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授人以渔”(思维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或实践活动上出现虽会唱却不会教、虽能弹却不能说、不会处理音乐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音乐课堂组织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协调各种人际关系、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尴尬局面。

  (四)忽略知识拓展能力的培养

  首先,从课程结构来看,高师音乐学专业的课程结构是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的“三层楼”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即与培养目标或实现培养目标无直接关系或关系不大的课程基本上都排除在课程体系之外,造成了学生知识面过窄,难以向新的知识领域拓展”。其次,从教学模式来看,高师音乐学专业的教学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接受性”教学模式,即教师将知识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教学效果虽行之有效,但其教学模式较单一、封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和记忆知识,缺乏对问题的思索与探究,不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

  三、基于能力结构的高师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

  (一)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可概括为:较强的应用与实践能力;一专多能的多样化特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具有团结协作能力及健全的心理品质。因此,根据高师音乐学的专业特点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合理定位,搭建合理的能力结构,即以音乐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教师职业能力为关键,以知识拓展能力为发展,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竞争的音乐应用型人才。

  (二)构建“双师制”教学模式,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双师制”即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培养形式,学生在与校内导师系统学习音乐教育知识的同时,聘请校外一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特级音乐教师、学科带头人作为校外导师,为学科发展提供最前沿的音乐教育信息,加强学生对中小学教育一线的接触和了解。它打破了旧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将传统校内集中的“圈养”改为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校内外双师“放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广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创新地、自主地、建构性地学习,真正体现了‘学习者即实践者,实践者即应用者’的教育思想。通过‘双师’的培养,学生在‘理论—实践—理论—实践’反复的螺旋式的上升中,不断强化了专业实践能力,逐渐形成了基本教学技能。

  (三)创设多样化实践活动环境,培养良好的教师职业能力

  根据专业特点可创设以下三种环境模式:(1)“模拟环境”,通过建立校内音乐教学实训中心,为学生创设一个接近真实的教师工作环境,如微格音乐教室,可创设出易于操作、观测与评价,并提供讲练结合、精讲多练的音乐课堂演习环境;(2)“真实环境”,可采用“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3年在校学习,1年在中小学校接受顶岗实习和培训,学生在实战训练中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还实现了学习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3)“课外活动环境”,主要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和感受为目的,如成立学生艺术团,让学生自行策划和组织校内外的各种演出活动,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开展课程与教学改革,重视知识拓展能力培养

  首先,应加大通识课中文化修养课的比例,改变重专业轻文化的现状。如增设美学、哲学、影视鉴赏、戏剧戏曲鉴赏、美术作品鉴赏、外国文学作品鉴赏以及三笔字(毛笔、钢笔、粉笔)等选修课程。此外,通过质化部分教育类课程,如教育学向音乐教育学转变,心理学向音乐心理学转变,使原有的教育类课程充分地体现音乐课程的学科特点和联系,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其次,在各学科的音乐教学中大力开展研究性教学,即教师提供课题或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课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索,实施研究计划,完成课题研究。

  综上所述,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大众化初期,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呈现多元化,人才类型趋于多样化,社会不仅需要研究型人才,更需要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高师音乐学专业应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由“精英教育”向“应用型教育”转型,并搭建以音乐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教师职业能力为关键,以知识拓展能力为发展的合理能力结构,培养新时展需要的应用型音乐教师。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yinyuelw/30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