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音乐论文

巴赫d小调大提琴组曲的解析

发布时间:2011-02-26 10:47:09更新时间:2023-06-17 15:29:04 1

  【中文摘要】巴赫(J.S.Bach1685—1750)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弦乐作品,除去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以外还有六首小提琴和古钢琴奏鸣曲、六首小提琴的组曲和奏鸣曲、几首小提琴的协奏曲以及无伴奏的六首大提琴组曲。以d小调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为例,从这部作品的音乐语言方面作一些简略分析,以求明瞭巴赫这位伟大音乐家在弦乐艺术上的贡献。

  【关键词】巴赫、大提琴,d小调大提琴组曲

  【Abstract】J.S.Bachhascomposedlotsofstringworksduringhislife.ApartfromsixBrandenburgConcertos,healsowrotesixSonataforViolinandHarpsichord,sixSonatasandPartitasforsoloViolin,severalViolinConcertosandsixSuitesforUnaccompaniedCello.TakingSuiteNO.2indminorforUnaccompaniedCelloforexample,thepaperanalysistheworkbrieflyfromthepart,thatis,musiclanguage,torememberthisoutstandingmusician’scontributiontothestring.

  【KeyWord】Bach、CellotheSuiteNo.2indminorForUnaccompaniedCello

  一作品概述

  组曲顾名思义是由许多小曲组合起来,在当时组曲有其约定成俗的配套组合,也就是「阿勒曼德舞曲-库兰特舞曲-萨拉班德舞曲-小步舞曲-吉格舞曲」的标准组合模式。在十七、十八世纪,组曲是一种相当普遍的乐曲形式。

  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就是以这样的形式写成,六首组曲分别是G大调、d小调、C大调、降E大调、c小调、D大调,每一首组曲由六段舞曲组成,除了依照「阿勒曼德舞曲-库兰特舞曲-萨拉班德舞曲-小步舞曲-吉格舞曲」的标准组合模式外,最前面都加上前奏曲,此外在每首组曲的第五段上它也略加变化,例如第一号G大调、第二号d小调采用小步舞曲,第三号C大调、第四号降E大调采用布雷舞曲,第五号c小调、第六号D大调他则采用了嘉禾舞曲。六首无伴奏大提琴曲中前四首是为当时的一般大提琴(古大提琴)所写,第五首为了便于演奏,最高音弦必须调低一个音(但后世提琴家很多已经不这么作),第六首则是巴赫为他的新乐器五弦大提琴所写。

  在这里,主要了解一下第二首d小调组曲,它的标题顺序是完全一样的。组曲中的每一首舞曲,不管是何种舞曲通常都是两段式(前半段反复,后半段也反复)的歌谣舞曲,一连串舞曲串成一整首组曲,舞曲与舞曲彼此间的形式、调性相同,因此它们主要以节奏性格、速度快慢来区分辨识。

  前奏曲(Praeludium):一般的组曲并没有前奏曲,但有时作曲家因需要会在组曲前加上前奏曲当作开头。前奏曲是由带有两个带有对比性格的主题所构成的完备形式。是一种即兴的自然性格,强调分解和弦、音阶进行、自由展技,有点像是具有热身功效的曲子,用以唤起组曲中的后面几首舞曲,与其他组曲中的前奏曲相同,都是力量与幻想的结合。

  阿勒曼德舞曲(Allemande):是一种古老日耳曼(德)的正规的中速舞曲,因此基本拍子相当慢,有时偏离这个基本走向,两段式,前、后两段的长度几乎相等,第二部分而言比第一部分平静,节奏变化也较少。在一首组曲中,它往往是约定成俗的开头曲。

  库兰特舞曲(Courante):是一首三拍子的不带幽默而充满活力的快速舞曲,通常比一般的日耳曼舞曲速度快,由于每小节的强音经常会变动,因此听起来比阿勒曼德舞曲更为轻巧、快速,更具有流动力。同样为两段式,前、后两段的长度相同。浓郁的主调调性情绪与被和弦打断的流动性节奏,使乐曲增添了严肃性,但也绝没有呆滞感。

  萨拉班德舞曲(Sarabande):十七世纪西班牙一种三四拍子的舞曲,给人的感觉是缓慢庄重。与其它舞曲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少用流动性的声部,而着重在以稳重的和声结构缓缓推展。这首舞曲和弦虽然用的很少,但却十分恰当,所以音乐听起来要比看上去丰富的多。同样是两段式,通常后半段的时间较长。后来,它成为奏鸣曲慢板乐章的前身,尤其是海顿时期的奏鸣曲最为明显。

  小步舞曲:d小调组曲采用的是两首小步舞曲,这种舞曲后来广泛地使用在交响曲、奏鸣曲上,同时也是组曲中众多舞曲形式唯一被纳入交响曲系统的舞曲,形容一种优雅的跳舞。这两首乐曲在组曲中的份量较轻,但是,巴赫自始至终都突出地体现了它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吉格舞曲(Gigue):是流传于英国民间的古老舞曲,绝大多数为三拍子系统,具有活泼快速的性格。也有人说这是源自意大利西西里的节奏。这首舞曲非常坚定、有力,完全不像标题所提示给我们的那种快活舞曲的含意。主题间常常彼此模仿出现,两段式且第二段的长度比第一段稍长,第二段从主题模进开始,通常放在最后当成整首组曲的终曲。

  在巴赫《六首大提琴组曲》的原稿中,只有一些连线,没有标明速度、力度等表情记号。后来许多演奏家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做了一些注解,由此出版了《组曲》的许多版本,但各种版本大致可归为两种类型:一、学术性版本,二、演奏版本。现在我国各大艺术院校的教学演奏版本多为保罗•托特里埃编订、全如瑡翻译的版本,本篇文章也将以此版本为例。

  二作品解析

  意大利古典主义使器乐成为独立的艺术,巴赫在音乐语言这方面发展了巴洛克美学原则,创造出完美丰富的成果。

  1.即兴陈述和严谨结构

  前奏曲也可称为即兴曲,第二首组曲中的前奏曲坚强、有力,但也不乏纵情和自由的幻想风格。以开始的三小节为例,重音是在小节的第二拍,它是由一个平稳的长音来形成,有时则以拱形弧线上升到高音点来体现,并且第一、二个八分音符与第三个音组成了d小调的主三和弦。

  

巴赫d小调大提琴组曲的解析图一

 

  转调后,音乐在F调上重新开始:

  Ex.2

  

巴赫d小调大提琴组曲的解析图二

 

  后来,同样音型有所发展变化:

  Ex.3

  

巴赫d小调大提琴组曲的解析图三

 

  终段前,音乐在一个属和弦上停留了一会,二这是巴赫有意的布局,在音乐继续下去之前给我们一个暂缓的并具动力感的静止。

  Ex.4

  

巴赫d小调大提琴组曲的解析图四

 

  前奏曲的最后是以一连串的和声结束,这个和声结构融合于旋律之中,支撑着即兴的自然流露的旋律,它们的低音都含有“动力”,最高音往往又和即兴的旋律音巧妙地重叠着。这种表面看来似不能相融合的严谨性和流动着的旋律形成的对抗,造成了语言的巨大说服力。

  Ex.5

  

巴赫d小调大提琴组曲的解析图五

 

  从以上所举即兴演奏谱例可以看出,在有层次的陈述即兴音调中都包含着另一面——严谨的、具有明确性的调性连接和情绪倾向的和声结构。巴赫在运用即兴陈述的语言手法的同时还有一个可贵的创造,就是把自然流露的即兴式旋律和严谨结构融合起来。把两个截然不同性质的东西融汇在一起,这就是巴赫在创造音乐语言中的一个贯穿于整体的美学思想。

  2.主题和从属音调的多层次

  萨克斯(C.Suchs)认为,音乐的巴洛克风格是借鉴于造型艺术经验,如旋律的“隐线”手法就是来自把从属形象隐藏在主要形象背后的雕塑艺术手法。巴赫的多声部写法可以找到这样的例证。比如萨拉班德舞曲和第一小步舞曲中,从属音调在最初只不过是一个陪衬,给人突出印象的当然是那个主题音调。但是通观全曲,我们会发现这个从属的音调在乐曲中出现了至少三次,并且它的调性和结构也在变化,发展不亚于主题音调。

  第一小步舞曲

  Ex.6

  

巴赫d小调大提琴组曲的解析图六

 

  Ex.7

  

巴赫d小调大提琴组曲的解析图七

 

  当然,主题音乐也并不以同样的“死板”模式单纯地重复,它每一次出现有一个新的面貌。

  萨拉班德舞曲

  Ex.8

  

巴赫d小调大提琴组曲的解析图八

 

  巴赫的这种音乐语言手法来自意大利古典主义,但是当时那只是一些萌芽状态的语言,他却从中以多层次的手法大大地发展了它,运用主题音调和从属音调多层次的手法创作出了新的弦乐音乐语言,形成了弦乐语言的奇观。

  3.稳定和多变

  吉格舞曲的主题在第一部分在一段很长的小调式之后,突然在结尾处出乎意外地旋即转入属大调。进入第二部分是用升C音立即还原的方法,由A大调轻松地直转F大调,这种情况是罕见的:

  

巴赫d小调大提琴组曲的解析图九

 

  意大利古典传统里有一些音乐形式需要以稳定的主题做为它们的支柱,但这些主题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是巴赫对弦乐语言的又一发展。

  这篇文章的上部,仅是从音乐语言这一个方面来解析巴赫的d小调无伴奏组曲,不难看出巴赫做出的贡献之大。下部将从其他两个方面入手,继续对这首组曲进行分析。(待续)

  任翔女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在读硕士210000,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教师222006,联系电话:051882123012

  参考文献:

  【1】.巴赫六首大提琴组曲(新版)保罗•托特里埃编订全如瑡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2】.巴赫六首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特里斯特姆—卡里著陈模译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1年Z2期

  【3】.欧洲弦乐艺术史纲韩里著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6年01期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yinyuelw/3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