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职业教育论文

用生活观点讲解专业课——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体会

发布时间:2011-02-26 10:20:37更新时间:2023-06-14 10:56:01 1

  摘要:很多教师在给工科专业的大学生教授专业知识时,只在专业内分析专业例子,使得大学生变成了死板教条的使用者,而不是解决问题的管理者。文章从授课的体会表达专业教育的个人观点,以解决当前学生学不懂,做不会的现状。

  关键词:专业;社会;三步式教学;生活观点

  社会的个人分工越来越细致,这种专业化的进程对科技生产可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对一个活生生的学生就只知道很窄的专业,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值得商榷,特别是对学生教育的模式和教育方案的设计可能并不全面。

  学生在学校,安排了那个专业就开始灌输哪个专业的知识,老师开始提出所有问题的是专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多数是做教条的、过时答案和死背教科书)是专业的,使得这些思维活泼大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一下子就僵死在老师所谓专业框架内,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中缺乏社会的全面眼光和系统的观点,忽视了所有专业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任何专业只是我们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小环节,当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能看到这一点时,可能对所教授的学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学生学完课程后或毕业后遇到问题只能用老师说过的方法和书本上讲过的措施,其它就不敢多想也不会多想,变成了所谓的书呆子。

  在教授建筑施工技术这门课程时,对每一个分部分项的施工我没有直接按教材列板书,没有让学生赶紧记笔记回去从教材上找答案再做作业。 而是采用如的三步式讲解方式:

  

三步式讲解方式

 

  比如基坑开挖施工,按上述的步骤:

  第一步我直接告诉同学们某教学楼基坑是6米深,开挖坑壁有坡度为1:1(用图在黑板和幻灯片上表示什么叫坡度1:1),并对坑壁进行喷浆挂网加强处理(照片、黑板解释什么是喷浆挂网)。因学生刚接触此部分,可能对有些专业术语名词和施工不理解,我留10分钟和学生互动解释疑问。注意这一步骤的讲解要配合实例现场照片效果最好,目的是告诉这些学生知道楼房的基础要有这样做。

  第二步我继续讲解南京河西某楼房基坑5.2米深,沿马路一侧的基坑边打了支护桩(板书+幻灯片+照片),其余三面都放坡处理,放坡的坑壁插入毛竹片是防止土壁塌方。连续举了两个相似的例子,目的是让他们和第一步的例子记住要这样做,又要找共同点和不同点,自己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和概念,急于想知道答案。我在下一步讲解原理时,他们就是有准备,是积极的态度去听课,想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合理。

  第三步,我开始回归到课本(其实也是国家的施工与验收规范内容),一般用投影仪打出案例的照片和现场文字资料,翻开课本,逐条讲解。比如生活中我们都知道挖深坑要放坡,在课本中只是规定的更加具体和全面,坡度必须达到多上才是符合施工规范的,才能保证施工时人员的安全;为什么在第二案例中沿路边一侧是用桩而不放坡,这是教材中提到的原则(也是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基坑开挖超过一定深度时,采用支撑或放坡以保证基坑壁的稳定,保证施工安全。”因为这侧靠大路,不可能放坡,为了保证路面下各种市政管网的安全和人员安全,合理方法就是用支撑死死抵住坑壁防止塌方。

  依次对照规范条文,仔细讲解案例采用的形式是针对条文中的那一款规定所采取的具体措施。规范中的条文都是些原则性的要求,不会具体到教你如何具体操作,每一个工程的建筑、结构、地质和周围的施工环境都是不同的,因此,课本的内容(即规范)只能概括性的要求你应解决哪些方向的问题,和应该达到的要求,而不会一一列举详细的你是如何做的,这种具体方案措施是项目部根据上述提到的具体情况再来制定的。规范它毕竟是行业内的“法律”,正是这种概念性的要求,使得刚接触建筑施工的大学生对课程的感觉有如下几点:(1)觉得施工很难,因为没有现场给他们直观的去体会;(2)觉得文字内容很简单,那些课本中的要求(规范的条文)是典型的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错;(3)我们教育死板教条,学生不懂思考,不敢主动解决问题;(4)最重要的一个就是我们教育方式有错误,入学进门就是专业专业,什么别的知识也不延伸,整天就在专业里面转,课堂上专业老师用专业术语和自己以前学的专业知识讲解专业课,课外要求学生只看专业书,忘记建筑是生活的一部分,搞好建筑,必须兼顾社科人文等。这种在专业小天地转的结果是,在做学生时似乎成绩很好,实际是看问题的眼光越来越短浅,知识越来越狭窄,走出校门后发展越来越没落,因为我们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所以,要想学好专业课,应该培养的观点是“建筑是生活的一部分,用解决生活的方式方法解决建筑遇到的问题。” 作为上课的专业教师,必须具有人文社科的精神胸怀来备课、上课、解疑授惑。用生活的普通观点来解释建筑要求,让刚入门的学生不觉得单调,思路和眼光也开阔起来。比如,我在讲授模板分项工程时是这样讲的:

  首先要大家想想街上做蛋糕的,成分一样,为了让顾客在外观上有新鲜感,做的形状千变万化,是不是有各种模子把蛋糕做成各种形状呢?要方形蛋糕就用方模子,圆形就圆形模子,心性就心行模子。这个模子就是让蛋糕符合人们需要的形状;还有大家小时候玩的橡皮泥,你想做个兔子的形状,就把泥塞在兔子模型内,想做鱼就塞在鱼模子里。这个模子在建筑中也存在,我们的混凝土开始是流动的,可塑的,我想做成一个方柱子,就做一个方模子,将混凝土浇筑进去,要做圆形柱,就做一个圆形模子将混凝土浇筑进去,只是在建筑中我们将上述生活中的模子不叫模子而称呼为 “模板”而已,这样第一步将模板的最原始的作用讲出来,大家不知不觉就接触到专业知识了。

  接着我说,蛋糕和橡皮泥没重量,不花什么时间和本钱的,所以蛋糕、橡皮泥的模子是一层薄铁皮的,一块轻塑料的,做成的形状好看好玩就行了,但建筑的模板要承受混凝土的重量、侧压力和倾倒冲击力(专业术语叫荷载)都很大,要注意到模板材料结构尺寸,板不能坏掉和被挤压变形很大,这在书上术语就叫“强度、刚度问题”;因为上述荷载很大,还要让一组模板不能散架,整体倒下了,这在书本专业术语叫做“整体稳定性”;同时我们知道蛋糕和橡皮泥小兔的模子小,一般用一整块金属皮和塑料就可形成无接缝的模子,就是放水进去也会像碗一样不渗漏,但建筑物中的柱子、梁、板与他们不同,这些构件尺寸大、形式各异,所以要靠一块块板在现场拼接而成,因此板与板之间就有缝隙,这些缝隙就可能将混凝土中的砂浆水份流失掉,这些砂浆水份对混凝土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术语为水泥水化),所以我们要对这些接缝处仔细处理保证不漏浆,所以大家看到投影上现场张片中为什么板与板之间缝隙处贴了透明胶带,板与部分墙体接触处有泡沫垫之类的东西,就是用来堵漏防止砂浆水份散失的,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在工厂按图纸要求生产出满足施工现场需求的,直接整体无缝的四面方柱、圆柱、梁等模板,那就没胶带、泡沫之类塞缝的辅助材料了。这就是课本中说的“模板应接缝严密不漏浆”的原因;接下来我就开始以半问方式讲解模板背后的支撑体系,因为前面讲了这些,学生也听了约半小时,这时该让他们主动发挥部分天赋的时候了,我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大家想一想,有一个人站在一个地方,我用很大的力挤他推他,他可能会倒或踉踉跄跄移动开来,那么施工时模板受到混凝土、施工人员、钢筋等作用力也很大很大,怎样才能不倒或不散架不移开呢?一般他们会有很多答案,尽管语言组织不专业化,但思路肯定是对的,我就顺着他们的思路先肯定他们、表扬他们,让他们精神一振继续听课。然后告诉他们,这些在模板后面顶住模板不散架、不倒、不移动的杆件组成叫“支撑”,同样在施工中,搭设支撑都有一定规范计算和构造要求的,就是为了保证建筑构件的质量和施工人员安全。如此类推,我将各种专业用的东西和原则统统回归到生活的例子中进行对照验证,以利于学生理解和进入专业知识状态,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一般要辅助大量的工程图片,有条件也可作出FLASH以演示施工的操作过程最好。

  用生活的观点讲解建筑施工技术,在我施行的三届学生中普遍觉得很好,起码他们能记住一些知识,能真正的理解了建筑施工技术课本中提出的要求和这样做的原因,并且让他们思维得到了开拓,为他们能逐渐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建筑施工管理者奠定了系统化的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崔新有.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思考[J].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24-28

  [2]侯洪涛 郑建华.建筑施工技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0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zhiyejiaoyulw/2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