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职业教育论文

对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1-02-26 10:20:37更新时间:2021-03-05 11:06:46 1

  职业教育是我们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能人才的使命,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最早提出“产教结合、工学结合”; 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提出要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制度;教育部、财政部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认为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工学结合在职业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职业院校应当大力推进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以适应市场需求。笔者谨对如何实施工学结合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所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作为培养方的职业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工学交替的方式,让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习基础知识和进行技能的训练,另一部分时间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岗位生产实习,形成了学习——实习——再学习——再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实质是学校和企业将共同承担起对学生的培养任务。它是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

  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是一种学生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和深刻变革。它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学习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实施工学结合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意味着走出纯理论讲授的教室,以“职业人”的身份参与实际工作,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成长。一边有企业师傅指导,一边有院校教师协助企业对学生的组织和管理,使学习生涯与将要进入的职业生涯及早衔接,实现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实施工学结合对企业来说,它可以借助职业院校教育把自己的用人要求贯穿到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之中,从而能够接收到自己所需要的实用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同时也可以利用职业院校教授对企业员工的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实施工学结合对职业学校来说,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生产条件和职业氛围强化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地培养,把教育培养的课堂扩展到生产现场,实现生产育人的目的,同时把学生的就业工作关口前移,使就业与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可以说,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企业、学生、职业院校和社会的多赢,是新世纪我国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

  1、订单式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是指职业学校与用人企业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第一,校企双方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第二,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第三,利用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第四,针对岗位要求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第五,企业参与人才质量评估;第六,企业按照协议约定,落实学生就业。

  2、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顶岗实习是指通过企业、学校联合的方式,在学生进校一年半后就安排他们进入企业,上午进行顶岗工作,下午集中进行学习,或者利用旺季顶岗工作、利用淡季或业余时间完成理论知识培养,以企业文化育人、以企业需求育人。它是实习学生实践性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顶岗实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临近毕业近一年多时间,学校借助于校外企业或实习基地。安排学生顶岗实习,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培训,使学生全方位熟悉相关岗位能力群的工作要求,在专业知识、职业素质和技能诸方面达到预期的要求,在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技能的同时,让他们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素质。

  三、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途径

  1、遵循技能人才培养成长的教育规律,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技能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而提出的,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培养过程和技能的提升呈现动态性,渐进性特点。所以,职业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并遵循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培养理念,将工学结合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

  2、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课程体系改革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须明确课程改革要按企业生产流程和职业岗位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建设相应的课程,保证实践教学学时安排不低于50%;课程建设要按职业能力标准,体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3、建立一支适应工学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师资队伍建设要根据“校企互通、专兼结合、动态组合”和“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原则,实现从注重学历为主向注重具备实践经验的真才实学过渡。要做到引进人才注重实践工作经历,鼓励到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加强兼职教师的管理,在校企合作中形成稳定高质量队伍。

  4、加强校内外实训条件的建设。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是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良好的实习实训条件是实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保证。对于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挖掘潜力、提高实习设备利用率;每年保证经费投入对实习设备进行补充和更新,增大校内实习实训容量;同时加大实习产品开发的力度,选择一批用工需求大、企业规模大、生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借助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优势,校企双方交叉兼职、专业共建、师资互通、资源共享,实现生产与实训一体化,满足强化学生技能的需要,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

  5、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实现技能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和难点,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 整合课程结构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确立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探索以课程为核心、以技能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实施学分制相适应的现代课程模式,采用模块化、层次化和综合化等课程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创设现实情境,把现实生产生活中要素应用到情境创设中来,体现不同学科的特有功能,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思维,培养和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6、制定有利于推动“工学结合”的相关政策,调动企业行业积极性,营造技能人才培养的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定学校与企业共学结合协调发展的政策,确保学校、企业的责、权、利,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7、改进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现行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各校招生注册、学籍管理、考试考核、学分承认、学制弹性、转专业、转学校、结业毕业等方面的自主权利。 重视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和导向功能。采用学期(学年)课程考核成绩来评价学生学习份量和成效。考核成绩合格者可取得该课程学分;考核成绩不合格,可以补考一次,补考及合格者可取得该课程学分;补考不及格者必须重修;选修课补考不及格可重修或改修其它课程。

  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技能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可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宁夏区域经济的能力。职业院校应当为主体,通过不同形式与企业合作,实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办学模式,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实现企业、学校共赢,这将是摆在面前的重要任务,职业学校应克服困难,突破创新。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zhiyejiaoyulw/2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