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职业教育论文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高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11-02-26 10:20:37更新时间:2021-03-05 11:14:00 1

  摘 要:本文从科学发展观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具体实践角度,论述了高职教学中以人文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思想。通过针对石油储运专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提出了4+2教学模式,并对实现该教学模式提出了具体的方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职业教育 工学结合 教学改革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高职院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学实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加强内涵发展、推进校企联合办学、促进工学结合,提高学生适应生产的能力,提高就业率,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以科学发展观引领高职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对教育的迫切要求,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和技能服务,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作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融合教学特点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关注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的就业与专业生涯着想。

  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开展教学实践。教学内容、目标及方法的选择,都应从学生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关注课程的适应性和教学的有效性,使每个学生都能从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招生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为社会输送了大批技术人才。但是,从总体来看,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仍然存在着培养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层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必须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努力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把实践性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素质较高的实用型人才。

  二、高职教育的出路在于工学结合

  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就在于紧密贴近社会经济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因而,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就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最基本的方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正是这种高职教育特色的集中体现。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通过生产、教学紧密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模式,其实质是以就业为导向,针对用人单位需要制定培养计划;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为核心,利用学校和企业共同的教育资源,实行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环境的有机结合。

  作为一所企业办学性质的以石油类专业为主体的职业院校,山东胜利职业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除了具有比较完备的校内实训基地外,还有依托油田,企业办学的优势。因此,我们将工学结合的着眼点放在通过在油田内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上,力图寻找一种能够充分利用企业教育资源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走工学结合道路的可行性

  随着国家改革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强,对于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大学生就业困难,而高技能人才一员难求的局面。间接反映了高职教育在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方面仍然没有摆脱传统高等教育的办学思想。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看,企业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迫切需要高技能人才队伍,希望不断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加强与高职院校的合作,走工学结合道路,联合培养人才已成为企业内在的客观需要。从学校培养人才的角度看,实训依托于企业,培养出的人才又服务于企业,工学结合互利互赢,有利于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2、走工学研结合道路的必要性

  高技能人才既要有基本够用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单纯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建立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在目前是不现实的。只有利用社会资源,走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道路,以对企业的服务求的对学校教学的支持,在对企业人力智力贡献的基础上,谋求学校的发展。这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要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实行开放式办学,开展校企合作,可以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参与专业教学,使企业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以工学结合的途径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工学结合为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提供了良好的结合点。学生只有在生产实践中真刀真枪的干,才能培养出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只有加强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让学生自觉接受企业的职业道德要求、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才能有利于学生全面适应企业的需要,缩短不必要的磨合期。

  校企合作有助于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场所与真实生产现场相比仍有许多局限性,其生产的真实性、先进性和复杂性有较大差距,有些不易言传的经验、习惯和职业素养,只有在现场环境中才能体会和领悟。通过校企合作,加强了校企双方的理解互信,有助于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高职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就是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把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把企业作为实习和就业基地,学校根据企业的要求“量身定制”,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岗位明确,要求清楚,学生的毕业实习直接进入合作企业,缩短了到岗位后的适应期,实现了实习与就业的有机衔接,扩大了毕业生就业率。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的教师和充分了解企业,对于专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教学计划不断适应生产的需要,才能使专业教学改革更有针对性。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来说,它既是一个办学方向,也是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三、高职教育4+2模式的探索

  高职教育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进一步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学生未来生存和发展为出发点。注重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通过生产现场的实践教学训练,使学生对企业生产环境有切身的了解。

  普通的高职专业教学计划,虽然强调实践技能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但存在着培养目标与教学模式相脱节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所安排的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其他实训环节,围绕理论教学环节安排,比较分散,无法连续在企业实习。生产企业并不乐见这种走马灯式实习方式,校企合作不能长久。另外,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学生在实习期间,只能跟着师傅看,不能亲自动手干。生产无责任,心理无压力,学不到驾驭生产的真本领。

  1、4+2教学模式的探索

  为了探索一种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4+2”教改实验设想。其内容是:学生在校三年的六个学期中,前四个学期在校完成专业必须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最后两个学期到校外实训基地参加全顶岗劳动式的生产实践教学。上下两届学生用一定的时间进行换届交接,保证生产岗位不断人、生产不断线。

  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建立生产教学实训基地,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4+2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是两个学期生产实践教学的实施。主要生产教学活动必须在生产现场完成,学生可以是生产过程的主体,作为主要生产者的身份出现,负责岗位的生产。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生产实践教学,全面了解和熟悉本专业涉及的各生产环节;熟练掌握本专业主要岗位和工种的操作技能。根据以上目的和要求,结合石油储运专业的毕业生大都分配在油气集输泵站工作的实际和联合站岗位多、工种全、人员容量大、工作环境相对稳定等条件,在油田建立生产教学实训基地。实现校企联合、工学结合、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教育模式。

  2、实训基地的生产教学管理

  生产在实训基地的各项工作中居于中心地位。保证生产安全、平稳地进行是实训基地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实训基地的建立,岗位操作工主要是学生。而生产的主要管理者和责任者还是企业方的干部,他们代表企业行使对生产的组织,并负责生产指标的完成。生产的管理形式,采取岗位班长和值班干部相结合的方式。值班干部负责当班生产的组织、事故处理、劳动纪律检查。岗位班长负责本岗位的生产组织、任务的落实、完成情况的检查、设备维修、新生上岗时操作技能的传授等。学生进站后要根据带队教师编定的班次和指定的岗位上岗工作,遵守劳动纪律、严守操作规程、完成生产任务,负责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岗位卫生的保持、报表资料的填写、常见事故的处理。 同时,要通过学习与锻练,不断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

  为了保证安全生产,使学生尽快掌握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学生上岗前要集中进行安全生产教育。上下两届学生的交接,是保证实训基地生产教学连续性的重要环节。新上岗学生操作不熟练,是事故多发阶段。因此,顺利的搞好交接,对保证安全生产是致关重要的。每届学生交接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由带队教师讲授实训基地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对实训基地的工作性质、工艺流程、生产特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老生离岗前要对新生进行考核,做到成熟一个、考核一个、交接一个。交接期间,带队教师全部跟班顶岗,协助站方搞好生产。

  教师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是在学生定岗生产过程中,协助站方领导搞好对学生的组织管理。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针对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技术革新与技术改造,把技术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

  3、实训基地的教学组织

  建立生产教学实训基地,是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与实际生产操作技能训练、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手段,搞好教学工作是其最基本的目的。实训基地的教学工作包括实践性教学与专业理论教学两个方面。

  将实践教学贯穿于生产活动之中,使实践技能训练服务于生产。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结合实训基地的生产活动进行,在一年劳动实践的不同阶段逐步开展,逐渐提高。

  初期技能训练以保证顺利交接、维持安全生产为目的,保证生产的连续性。通过老生的“传、帮、带”过程,熟悉掌握各自岗位的基本设备、工艺流程、正常生产操作与简单故障处理等知识,以学习基本操作为主。学生独立顶岗后,岗位班长及值班干部在组织、指导正常生产的同时,向学生传授本岗位设备的结构、原理、维修、保养及常见事故的分析、判断与处理等技能。带队教师配合厂方组织学生学习各岗位的生产联系、全站工艺流程、正常生产协调等知识,进一步强化、巩固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以后的生产与教学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为使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生产技能,对学生要定期进行岗位轮换,一般每二至三个月进行一次。换岗前要进行原操作岗位的考核。对同岗位操作人员要分批轮换,先交接后换岗,保证安全生产。通过技术操作比赛、消防演习、岗位练兵等有组织的训练,在干中学、学中干,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技术素质。

  促进学生技术素质的全面发展,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核是衡量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也是促进学生提高操作技能的重要措施。在一年的生产实践过程中,除了对统一组织的换岗、岗位练兵、技术操作比赛等内容进行考核外,在学生进站后的第三、第六个月和实习结束时进行全面实践技能考核,考核方式以现场操作为主,技能考核成绩记入学生成绩与业务档案。

  由于学生顶岗生产,参与生产劳动,因此在实训过程中企业付给学生一定数量的实习补贴。一方面可以在较大劳动量的情况下,改善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也为生产教学管理提供奖优罚劣的手段。

  四、结语

  通过近几年与企业合作,我们深深体会到: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就必须将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岗位相结合,依托企业的技术、设备、生产、工艺和管理优势,把学校的教育功能与企业的生产需求相结合,使学院办学出特色、学生有特长,走上健康的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工学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无论是道德素质、专业素质都需要在相关知识传授的基础上,经历实践的磨炼才能形成。敬业精神、责任心、质量意识、团队精神在学校的教育中很难培养,只有经过实践的锤炼和熏陶才能逐渐养成和内化。

  通过校企合作将学生一部分的实训项目放到企业去进行,从而大大地节省实训设备投入,把节省下来的资金投入到基础教学中去,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4+2教学模式可以在进行实训教学的同时,协助企业完成日常生产任务,互利双赢,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从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工学结合是办学的必由之路、兴校之本。我们在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断探索,4+2教学模式的提出也是我们针对油田特有专业的生产环境提出来的教学模式,但是实现这种教学模式,要解决的问题很多。需要我们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指引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研究和探索新时期下高职教育发展的新途径、新模式,不断完善工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学生的教育、成长作出我们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产学合作教育三题.李进.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4期;

  2.充分运用社会资源,走产学研结合道路.李友清.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陶书中.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研究2005年;

  4.建立高职院校产学合作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楼一峰.职教论坛.2006年第5期(综合);

  5.刘哓明.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育人模式理论与实践.教育与职业,2004年第9期;

  6.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11-10.

  7.壮国桢.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启示.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8. 马树超/范唯 以专业改革与建设践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 www.msvtc.net 2009-5-10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zhiyejiaoyulw/2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