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作物生产科学论文

有心栽花花浓艳无心插柳柳成荫——谈预设与生成的巧妙结合

发布时间:2011-02-26 11:20:10更新时间:2021-03-24 10:53:30 1

  王占霞(莘县实验小学山东莘县252400)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针对儿童特点以及学科知识特点预设、指导教学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开放、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涌现出许多新的想法,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暴露许多新的思维。这些新问题、新想法、新思维有的可能是教师事先估计到的,有的可能是教师课前根本没有预料到的,但不管是否估计、预料到,这些新想法、新问题、新思维都是来自学生的实际,都是学生迫切想了解的内容,因而也是教师最应该教、学生最应该学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根据学生的新想法、新问题、新思维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我认为做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预设因生成而游离远去时,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当预设与实际生成不相符合时,我们应尊重学生的思维,教师不能将学生的思维强扭过来,顺着预设的方案来进行,而应使课堂教学随机生成。但是尊重学生的思维并不是完全被动的被学生牵着鼻子随意走。我们应在教学时机智的引领着学生的思维从另一个角度,通过另一个途径,顺应着学生的心理特点,了无痕迹的寻找一条能殊途同归的途径。例如:我在执教《7的乘法口决》时,经过了一番尽可能周详的预设却同样遇到了骑虎难下的局面,以下是一个教学片段: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7个三角形,点击变成了一条小鱼。

  师:一条小鱼由7个三角形组成,那么2条、3条……7条小鱼各是由多少三角形组成的呢?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小鱼图摆一摆、算一算。

  在汇报展示时,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方法:

  (1)2条小鱼由14个△组成。

  (2)7+7=14

  3条小鱼由21个△组成。7+7+7=21

  7条小鱼由49个△组成。7+7+7+7+7+7+7=49

  (3)7+7=14

  (4)7

  14+7=21

  ……

  42+7=49

  (5)7×2=14

  ……

  7×3=21

  ……

  7×7=49

  这么多种方法呈现在学生面前,我启发学生:通过比较你认为哪种表示方法更简便?我相信学生肯定和我一样会选择第5种的,因为这是显而易见的。

  生1:我认为第3种方法比较简便。

  生2:我也认为第3种方法比较简便。

  一连两个学生认为第3种方法比较简便,这大大出乎我的预料,于是,我启发道:还有不同的方法吗?你认为哪一种方法简便要说出你喜欢的理由来。

  生3:我认为第5种方法比较简便,因为第一种方法要写很多汉字太麻烦,第二种方法算式太长,第三种方法虽然写起来比较简便,但是如果不从头数一数就不清楚几条小鱼是由几个三角形组成的,而第5种方法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比如:7×3=21是表示3条小鱼由21个△组成,7×4=28是表示4条小鱼是28个△组成……。

  正中下怀,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正想做进一步比较,以达到强化的效果,谁料想又有一个声音响起:

  生4:老师,我也认为第3种方法简便,你看4条小鱼由28个△组成,那么28+7=35就表示5条小鱼由35个△组成,不用从头数。

  老实说,我压根没有想到会这样,怎么办呢?这离我预设的方案有些远了,照他们的意思,这第5种方法难道就不用学了吗?7的乘法口诀难道就不用背了吗?那肯定不行!这时,我的大脑就像高速公路上的汽车在飞快地运动着,有了!我对赞同第3种方法的同学分别提问了一个问题:3乘6得多少?5乘4得多少?6乘5得多少?他们都飞快地说出了得数,我问他们是怎么这么快说出得数的,他们都说是用的乘法口诀。噢?生3猛一拍脑门:“老师,我现在认为如果把7的乘法口诀背下来的话,我到觉得第5种方法简便了!……

  我趁热打铁的说:“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

  这堂课,从偏离教师预设方案到成功达到教学目标,与教师适时发挥了主导作用是分不开的,如果教师一味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下去,那么,学生的思维却只能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而无新的进展了。而这样处理却让学生体会到了“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的感觉。

  2.预设因生成而产生灵动之美,学生应突显主体地位

  原本数学教学是枯燥的,容易引起学生“怕”的感觉。所以我在执教《体育中的数学》一课时,利用我校下周举行体操比赛一事,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帮老师确定比赛人数与队形的情景,请看教学片段:

  师:按照比赛要求,比赛人数以能组成方队为准,那么我班报名参加体操训练的42人能不能组成方队?

  生肯定地:不能!

  师:那么要组成方队,我们应怎么办呢?

  生1:去掉6人,组成36人的方队。

  生2:增加7人,组成49人的方队。

  师:那么,你认为我们是选择36人好呢,还是选择49人好呢?

  说句心里话,我认为学生肯定会选择36人,因为在上课前,我对学生的想法做了非常周密的预设,理由有5条;

  (1)49人要增加7人,这新增加的7人没有参加训练,肯定会影响成绩。

  (2)36人与49人比起来人数少,便于训练,队形也会非常整齐。

  (3)36人要去掉6人,正好把做的不熟练的一些同学去掉,对提高比赛成绩也是一件有益的事。

  最关键的是以下两条,按照比赛要求,全体队员要以4路纵队入场,在体操表演时要变换长方形队形。

  (4)49人如果排成4路纵队每路纵队排12人,还余1人,不美观。

  (5)49人只能排方队,排不成长方形队形。

  果然不出我所料,已有3位同学认为选择36人好,并举出了我预设中的2、3、4、5条理由。我暗暗为自己有这么周密的预设叫好,正当我得意之时,却半路杀出两个程咬金:

  生1:我认为选择49人好一些,我的理由是:(1)(36人要去掉6人,我觉得被去掉的6人跟着训练了这么长时间,却在快要参加比赛时去掉心里肯定不好受。(2)人多力量大,49人比36人看起来有气势。

  生2:我也认为49人好一些,你看,49人排成4路纵队每路纵队12人,多出来的1人可以当队长,有队长喊口号队形不就更整齐吗?

  虽然这只是两名同学的想法,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此,这一想法一经提出,便众望所归,成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要求:

  “对对,我也认为49人好,如果有1人当队长,那么48人排长方形队形也有很多种排法呢?”

  ……

  这时,如果我还是固执己见,还是按照预定的教路照本宣科,学生定然会感到扫兴,自然学习也就如同嚼蜡,于是我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拿黑板擦仿照拍卖会上的大锤一锤定音:“行!咱班的比赛人数就定为49人!”

  “哇噻!”学生一蹦三尺高。后面的教学活动相当精彩暂且不提。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是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面对这次“节外生枝”我放弃了预设的方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从学生精彩的回答、飞扬的神情中获知,教案搁浅并没有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终止,相反地,由于学生的想法得到了尊重,却收到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效果。

  数学活动需要预设,但也不能无视生成,课前我们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尽可能周详的预设,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决不能局限于课前的预设,无视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将学生的思维拉到预设的框框中,而要根据学情灵活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方式,尽可能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创设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课前的预设和过程中的生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同等的价值,都共同指向了教育目标。因此,我们应正确理解预设与生成的不同作用,恰当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试想,在上述两则案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异想,怎会有教师随机应变的机智?如果没有教师随机应变的机智,又怎么有师生“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惊喜呢?

  于是,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预设,同时也需要生成,这就意味着教师会有更多的付出,会面临更多的挑战,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精彩诞生于预设和生成的平衡处吧!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zuowushengchanglw/3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