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城市规划论文

工程技术论文发表城镇生态产业体系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14-07-22 15:40:08更新时间:2014-07-22 15:40:49 1

  产业生态学的概念起源于生态学,生态学是以生命物种为核心,研究关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生命系统维持、相互依存关系、机体组织结构的科学。产业生态学与之类似,是以企业为核心,在构建产业系统结构时,不再是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模式,而代以“资源-产品-循环资源”的模式。

  摘要:本文介绍了生态产业体系的内涵与外延,通过分析国内外生态城市的建设经验,推导出将生态产业体系应用于城市发展建设上的方式方法。文章对城镇生态产业体系做了科学系统的研究,可以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先进的发展理念和参考思路。

  关键词:工程技术论文发表,城镇生态产业体系,理论体系,三产联动,多链支撑

  美国经济学家Kenneth E.Blouding曾提出“太空人经济”,将整个人类生存的地球比作一只孤立的宇宙飞船,其生产能力和污染净化能力都十分有限,因此就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既可以提供人类所需求的物质生活资料,同时又能处理和利用人类所产生的废弃物。这种“太空人经济”实际上是对现实状况的一种反应,各个国家的工业发展造成严重环境破坏的同时,工业经济的原材料和资源越发短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已经接近可以承受的极限,各国政府急需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产业生态学的目的就是从体系上去构建这样一种循环经济体,可以将之并称为生态产业体系,这种产业体系有着与生物系统一样的代谢和循环自生特征。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致力于推动生态产业体系建设,如丹麦Kalunburg生态产业园,加拿大伯恩赛德工业园、美国切塔努嘎生态工业区、日本北九州生态工业区都是较为成功的典型案例。根据成功城市的建设经验,结合当前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我们迫切需要具有前沿性、先进性、科学性的理论指导,生态产业体系可以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思路,本文将详细阐述如何进行城镇生态产业体系的构建。

  1.生态产业体系的理论体系

  生态产业体系可以说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理论体系、有着复杂网络结构的系统。除前文所述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的理论核心产业生态学外,还涉及到循环经济理论、产业集群理论、资源经济学、工业代谢论、复杂网络理论等。

  循环经济的基本定义为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则是:减少资源利用量及废物排放量(Reduce),大力实施物料的循环利用系统(Recycle),以及努力回收利用废弃物(Reuse),从本质上来说,循环经济就是一种生态经济。

  产业集群理论当前在各大工业园区被较为广泛的提及。著名经济学家麦克尔·波特在《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中较为系统的阐述了产业集群理论,他认为,产业集群是集中在一定区域,业务上相互关联的一群企业和机构,它可以包括整个产业链的企业和互补产品及服务的供应商,也包括相关的技能、技术支撑企业。波特认为,通过产业集群有利于产生企业的规模效应和发挥共同的竞争力。产业集群理论对于生态产业体系的贡献在于,为生态产业体系的产业链条循环、生存竞争优势和包容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资源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通过经济分析来研究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最优使用及其与人口、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等资源经济问题的学科。生态产业体系最终要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废物的零排放,这是一种在理想状态下才可能达到的情况,现实中必须通过系统的分析各种资源的性质、产量、耗用、分解与配置才能使资源达到最优化的利用、实现资源、人口、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工业代谢论是研究关于企业把原料、能源、劳动力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产品和废弃物的物理过程理论。研究不同地域环境、不同禀赋条件、不同特产资源情况下的生态产业体系就需要对工业生产的不同类型做出系统的区分,针对不同的情况设计出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系统结构。

  复杂网络是一个有着诸多节点按着一定的规律构成网络。复杂网络具有大规模性、连接结构复杂性、网络连接稀疏性、节点动力学行为复杂性、网络的时空演化复杂性等基本特点。生态产业体系的构成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网络结构,其鲜明的特点就是构成的元素复杂,包涵政府、企业、群众、环境、资源等各方面的内容;同时,在设计生态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整个网络应当居有时空演化的特征,它应当是一个具有生存、发展、容错纠错、开放包容的网络。这正是复杂网络在生态产业体系方面的应用。

  以上是生态产业体系的理论体系基础简介,进行生态产业体系设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正是如此,生态产业体系才与生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合理性的特征,目前发达国家在应用生态产业体系进行发展建设上已有所突破。

  2.生态产业体系的建设经验

  生态产业体系被应用于生态区域建设、生态城镇建设、生态产业园区建设、生态特色产业建设等多方面,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人口的增长与就业矛盾问题、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问题和环境的保护问题。

  巴西库里蒂巴的建设经验。库里蒂巴如今被誉为巴西的生态之都,而仅仅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库里蒂巴和巴西大多数城市一样,面临严重的人口拥挤、贫穷、失业、环境污染等社会及环境问题。在贾米·勒讷出任市长之后,以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跨部门整合”、“创意而有效率”、“以人为本”、“尊重公民,视公民为所有公共资产和服务的所有者与参与者”、“绿色城市”等系统化发展策略,仅用一代人的时间,便在彻底的改变了旧城面貌。其建设特点主要有:一、保护自然生态,建设绿色城市,被称作城市绿地可以用来放牧;二、维持城市水资源系统,实施湖泊河流保护战略;三、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污染尾汽;四、建设垃圾回收系统,实现垃圾闭路循环;五、建设工业、农业循环系统,如纸张、玻璃、罐头盒和塑料等可作为工业原料,而腐烂的蔬菜、水果等有机物则可用作农业肥料;六、发展清洁工业和投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服务业发展。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库里蒂巴发展了经济,解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和就业问题,当地居民普遍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上最好的城市。

  日本北九州的建设经验。工业一直是北九州的支柱产业,生产发展主要包括有一些重工业及化工业企业,曾被认为是日本污染最严重的城市,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建设生态城市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被联合国表彰为治理环境典型城市。其主要措施就是构建以生态产业体系为中心的环境治理模式。一、建设“零排污”生态产业系统。在全市设立针对26种工业生活垃圾的专用循环装置,通过完善园区产业链,吸引废物再利用和再制造企业进入工业园,积极发展新能源技术产业和妥善处理循环后残留物及生态城企业产生的其他废弃物,并用这些原料为生态城提供所需的电能和热能。二、进行环境保护新技术开发(建设以开发环境新技术、并对所开发的技术进行实践研究为主的研究中心);三、社会综合开发(建设以培养环境政策、环境技术方面的人才为中心的基础研究及教育基地);四、实施政府和企业信息公开制度,允许市民参观企业生态流程,让市民参与到生态城市建设当中。北九州的生态建设使北九州成为了一个知名、宜居、发展、富裕的城市。

  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建设经验。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是目前中国北方最大的循环经济园区,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 “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其主要特点是一、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以实现资源循环为目标,发展产业链,合理规划设定功能区,如设立开发建设综合服务区、拆解加工区、精深加工区、污染处理区、仓储物流区、科技研发区、生活服务区、居住社区等8大产业功能区;二、发展清洁能源,建设节能环保系统;三、依托循环经济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不断促进生态产业体系创新发展。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经验。该产业示范区是我国三大农业示范区之一,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杨凌变成了一个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科技示范的特色生态小城市,其最值得称道的就是杨凌生态农业产业系统。该系统主要构成是:一、种植系统(初级生产者)→蔬菜加工系统(次级生产者)→社会消费系统(消费者)→沼气生态工程(还原者)→种植系统(生产者);二、种植系统(初级生产者)→饲料加工系统(次级生产者)→畜牧养殖系统(次级生产者)→乳品加工系统(次级生产者)→社会消费系统(消费者)→沼气生态工程(还原者)→种植系统(生产者);三、种植系统→沼气生态工程系统→种植系统;四、种植系统→饲料加工系统→畜牧养殖系统→沼气生态工程系统→畜牧养殖系统。通过该系统形成了高效的物质能量循环利用,基本实现了系统内各环节的生态共生。

  3.生态产业体系的构建

  生态产业体系的构建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评估与规划;第二、产业系统的设计;第三、系统检测与后评估。

  3.1评估与规划

  评估与规划是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的前提条件。以一个地区为例,首先需要考虑该地区本身的产业发展情况、交通地理位置情况、资源环境现状、人口与市场容量、政策与法规支持、相邻区域的互动关联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估,为生态城市规划提供依据。其次,规划的设定应当有权威性、统一性、长期有效性、切实可行性四方面的特征:第一、规划范围要明确,按照规划范围的大小,可分为生态产业园区规划、生态城镇规划、生态区域规划,以至生态省份规划等等,由小范围的系统构成大范围的系统,同时园区的规划应具有多样性、城镇的规划应具有特色性、区域的规划应当具有包容性。第二、要将生态建设的具体目标纳入到规划当中,如生态建设的结果导向、总体框架设置、产业发展方向等等,作为生态产业体系建设过种中的总指引。第三、根据规划的范围、规划的目标,进一步对产业系统、支撑系统和政策系统做出详实,明确的设定,即使没有明确的设定,也应当出台相关的细则,同时依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技术的更新,进行同步修改。由于生态产业体系要求高度的稳定性、平衡性,同时生态产业体系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只有明确的设定条件,才能不留口子,确保生态产业体系的健康。第四,生态产业规划要包含投资效益分析,建设离不开要素资源的投入,必须充分考虑对全局的操控能力、对利益的诉求需要,才能促使多方面的资本流入和促进企业的参与。评估与规划要点简图如下:

  3.2产业系统的构建。

  产业系统的构建是生态产业体系的主体功能部份。按着产业生态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的说法,就是改传统的产业单链为循环产业链。如图所示:

  笔者认为,在以往的理论基础下还可以进行补充,生态产业体系将是一个三产联动、多链支撑、内部封闭和对外兼容的一个产业系统。具体如下图所示:

  三产联动就是构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三方面的全息生态系统。一个生态城镇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绝不仅仅是一个生态产业园那么简单,而包括所有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一切衣、食、住、行产品以及生活服务配套。

  多链支撑是以产业链条构建为基础,形成包括物质链、能量链、信息链的多维度复杂网络。产业链条的组成部份从企业的角度来分析,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支撑者四个部份,生产值提供产品并排出废物、消费者消费产品并产生冗余、由分解者来将企业产生的废物和消费产生的冗余分解为可循环利用的生产资料、支撑者可理解为为前三者提供服务的第三方,主要包括物流运输、技术研发和政府部门等。从产业的角度来理解,产业链条的组成部份可分为动脉产业、静脉产业和第三方。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是循环经济里的概念,动脉产业是以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的产业系统,静脉产业是围绕前者所产生的废物进行资源化而形成的产业,第三方则包括环保、技术、物流、公共部门等。

  对外接口在产业系统的构建中具有重要作用。虽然生态产业体系有着封闭自生性的特征,但是具体的生态城镇、生态区域同样身处一个大环境当中,时刻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从生态学的角度,反应了一个生物个体或是生态系统融入环境、并且适应环境的特性。对外接口的作用就是促使A生态产业体系与周围的B、C、D等等体系和谐共生。从目前来看,对外接口应当包涵信息平台、技术平台、政府平台和资金池四方面的要素。一、信息平台是生态产业体系与周围其他系统的信息交换平台,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说,就是不断的对外提供生产信息,促进系统发展,同时不断的对内寻找可替代者,促使系统平衡稳定。二、技术平台为生态产业体系提供技术支持,如产业升级技术,以更少的资源换取更多的收益;清洁能源技术,发展无污能源;废物处理技术,把废物加工成资源,再而循环利用。只有在不断的技术进步当中,无污染排放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才能不断的接近。三、政府平台在生态产业体系中对内提供人文服务、社会服务、土地资源、公共基础设施服务、稳定的法律和政策环境等,对外是生态产业体系与体系之间的话语平台。政府平台是任何系统维持稳定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人类社会性行为的产物。四、资金池是生态产业体系的功能支撑部份,可以把它比喻为骆驼的驼峰,它只在最需要的时候发挥作用。

  3.3检测与后评估机制

  产业体系构建的第三部份是建立检测和后评估机制。对于生物来说,这部份相当于生物的反馈机制,于生态产业体系来说,这是系统的纠错和发展机制。我们通常说,一个人学会了反思就走在了成功的路上,拥有检测和后评估机制的生态产业体系将能不断反馈系统的问题信息,并促使系统完善和更新。另一方面,检测和后评估必须是长效和持续不断的,这一点十分重要。检测与后评估机制如下图所示:

  生态产业体系检测包括定性检测和定量检测两部份。定性检测的三个维度是闭合性、开放性、稳定性。从产业链的完整度、环境融入与交互的情况、复杂网络的平衡性的方面做定性的了解,以便对生态产业体系的有效性做定性的分析。定量检测的四个维度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资源可持续性指标、社会稳定性指标。这里只做粗略的说明,如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以跨代之间财富的增长为目的,衡量方式有:GDP、HDI(人类发展指标)等;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有: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土地退化指数、污染负荷指数等;资源可持续性指标有:实物量分析、可利用量分析、单位消耗等;社会稳定性指标有基尼系数、幸福度指数等。

  后评估是在检测的基础上做出对现状及问题做认知和解释,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包括分析报告、有效监督和持续改进三部份。分析报告应与第一步规划报告里的投资效益分析相结合,进行拟合度测量,分析与规划偏离的原因;有效监督与持续改进主要是通过外部组织来进行,推动生态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更新。

  参考文献:

  李小朋、赵涛:《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稳定性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5月第3期

  吴旭晓:《“三化”视域下的区域生态效率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生态经济,2013年第1期

  蔡小军、李双杰:《生态工业园共生产业链的形成机理及稳定性研究》,软科学,2006年第3期

  张西玲:《国内外生态产业园区建设典型案例研究》,科技论坛,2011年第3期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chengshiguihualw/42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