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近日,陕西理工大学于琦教授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Geminal-atom catalysis for cross-coupling”的研究论文,该成果开发了新型非均相双原子铜催化剂并首次提出了动态偶联机理,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陕西省科技厅项目的大力资助。值得一提的是,这是陕西理工大学首次以共同一作单位在Nature发表文章,创造历史!
具体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吕炯、朱烨、许民瑜、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席识博、清华大学李隽及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Javier Pérez-Ramírez共同通讯,新加坡国立大学Hai Xiao, Zheng Yang,Guo Na,和陕西理工大学于琦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
据了解,陕西理工大学于琦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现为陕西省催化基础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陕西理工大学石墨烯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纳米材料与催化化学领域研究,已发表SCI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重大计划培育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际交流合作项目3项等。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荣获汉中市青年科技奖、汉中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等奖项。
在《Geminal-atom catalysis for cross-coupling》中该研究开发了一类新的非均相GACs,由对低价金属中心组成,具有规则的基态分离和适当的配位动力学以实现位点协同性。该概念用于锚定在纳米晶PCN载体上的铜原子,该载体定义了约4Å金属位点的接近度,并使其在反应过程中具有适应性配位。对叠氮化物-炔环加成、碳-碳和碳杂原子键形成等多种交叉偶联反应的催化评价表明,与基于氮掺杂碳主体的金属密度相似的传统SACs相比,GACs具有优越的性能。
研究结果表明,GACs克服了铜催化交叉偶联反应中缓慢的氧化加成,尽管铜的成本和环境足迹较低,但与钯催化剂相比,传统上限制了其应用范围。详细的结构和机理分析证实了金属中心在生殖部位的协同性,通过动态桥耦合机制实现了底物的有效活化。在生物相关药物的生产和转化为连续流方面的进一步证明了SACs的广泛合成能力。通过事前生命周期评估(LCA)对当前GACs路线的环境效益进行量化,与传统的均质合成方法进行比较,突出了四个既定指标的足迹减少。
可以说这对于陕西理工大学是一个重大突破!打破校史的存在!
来源:Nature、陕西理工大学
6月24日,福州大学图书馆发布题为《关于停止订购爱思唯尔(Elsevier)ScienceDirect 全文期刊数据库的通知》公告,据公告,福州大学已暂停续订爱思唯尔 ScienceDirect 全文期刊数据库。 公告称:近年来,爱思唯尔数据库价格每年涨幅为 8%,2025 年采购该数据库预算将达
发布时间:2025-07-07近日,有网友晒出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助理教授韦东奕的公示材料照片,称韦东奕将成为北大副教授,长聘日期从2025年8月1日开始。 2019年12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微分方程教研室研究员。同年,韦东奕与田刚院士等人的合作论文Small gaps of
发布时间:2025-07-01近日,青大附院肿瘤医院院长、市北院区院长邱文生教授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专家作为共同第一作者的合作研究成果,在顶级医学刊物 《 柳叶刀 》(The Lancet) 全文发表。该研究为全球首个CLDN18.2 CAR-T胃癌随机对照研究(CT041-ST-01),相关研究成果同步在2025年美国临
发布时间:2025-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