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经济科学论文

论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经济论文

发布时间:2011-03-07 10:12:33更新时间:2011-03-07 10:13:16 1

论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

奚桂新
双辽市文化新闻出版和体育局 吉林 双辽 136400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提出如何通过完善农业经济发展创新来破解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困难,以及采取的相应对策,并使这些对策真正成为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强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农业经济 增长方式 转变 对策
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求从粗放型的农业经济发展向集约型农业经济发展转化。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关键在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又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难点。
一、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农业发展怎样,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转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村经济更加繁荣,但由于多方原因,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还十分落后,农业仍然是弱质农业。农业基础不牢,难以支撑起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如果仍然是传统的、粗放型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必将使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农业经济效益更加低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更加难以持续。为了加快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国民经济基础,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科学地认识和正确处理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用现代农业逐步代替传统农业,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差距主要在农村。要实现农村小康社会,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现在以增加投入为手段,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特点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有效地缩小现存的城乡差距,使高度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达到城乡共享,推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同步,共同走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二、制约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因素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走的是一条粗放型增长的路子,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经济效益低、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进步缓慢、产品质量低等一系列问题。随着我国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正发生着巨大变化,但要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和困难。一是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劳动技能低、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突出问题。目前在一些省份的农村外出劳动力中,主要以小学、初中文化程度为主,由于缺少文化,不懂技术,没有特长,加大了农民进城就业的风险。信息闭塞,又导致农民自身没有条件参加一些部门组织的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班。用工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也经常发生。用工单位工资不能及时足额发放。此外,工伤得不到及时足额赔偿、不签合同、任意延长劳动时间、缺乏起码的劳动保护、没有劳动保障等问题在农民外出务工中也比较突出。二是农村科技人才严重匮乏。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而科教兴农最关键的是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农业知识的普及,都需要宏大的科技人才队伍。农村急盼农业科技人才,但由于农村工作条件差,生活艰苦,经济待遇低,在农村工作的科技人员不安心农村工作,很多农业科技人员又不愿意下农村工作,这种状况必然影响科教兴农,影响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之农业投入严重不足,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就需要财力做后盾,由于大部分农村贫困落后,上级财力投入少,不但农业投入严重不足,更不容易留住农村科技人才,无法适应加快发展农业科技的需要。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处于低水平运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处于原料生产的初级阶段,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够,根本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生产、加工、销售利益共同体未形成,产业链受市场影响或联或离。
三、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应采取的对策
从一定意义上讲,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战略的提出,为我国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理论支持,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备,意义较为重大和深远。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有计划的快速推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农业经济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都必须注意发展质量和效益,从主要依靠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拉动农业增长,转变到主要依靠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进而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和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经济稳定、持续增长。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是强制推动的结果,而是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结果。市场机制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和关键点,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可为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奠定体制基础和制度保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突破资金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约束。可采取扩大政府的投入和优惠政策引导城市资金投向农业的政策措施,这两项措施在目前都已具备可行性。我国的财政已具备这个能力,现代农业的发展已使农业比较收益低的状况有很大改观,若配套实施相关的优惠政策,可吸引城市资金投向现代农业。另外,我国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已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展的时候。因此,通过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来支持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历史必然性。切实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突破农村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约束。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科技武装农业和农民、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和农民素质的高科技农业。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还是要农民来进行吸收和掌握应用,才能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要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其决定因素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水平。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种短期培训,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传授科技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和科技普及活动。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农林专业学生,应鼓励他们毕业后到农村,为发展现代农业建功立业。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大力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突破农业技术对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约束。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突破市场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约束,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突破市场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约束。夯实农村经济发展基础,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农产品保障供给能力,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农业国际竞争能力,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发展现代农业取得新成效的基础上,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变成城乡社会的自觉行动,使其融汇在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贯穿到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过程。
参考文献:
  [1] 庄甲: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J].党政干部学刊,2009(2).
[2] 刘旭等: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荆州纵横,2009(7).
[3]林毅夫.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在于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N].光明日报,2005-11-22.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ngjikexuelw/6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