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农业环境科学论文

浅议辽宁鸭绿江口滨海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现状与保护对策

发布时间:2011-02-26 11:24:52更新时间:2021-03-25 11:19:02 1

  摘要: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之水”、“文明的发源地”。湿地对调解气候、涵养水源、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防浪固岸、防止土壤沙化、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我国湿地的生态环境现状令人担忧。提高全民湿地保护意识,树立新型湿地环保理念;保护多样性特色,促进湿地综合利用;广开筹资渠道,加大湿地保护的投入力度;加强湿地科学研究,扩大国际合作。

  关键词:湿地保护,湿地资源,湿地管理,生态环境

  辽宁鸭绿江口滨海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东港市境内,东起中朝海域分界限,南临黄海,西与大连庄河接壤。整个湿地沿东港市境内的海岸线,从东向西呈带状分布,其地理坐标:东经120°30′50″至124°4′56″,北纬39°47′27″至39°49′41″。面积10.81万公顷,地处中国海岸线的最北端,为华北和东北植物区系的交汇处。区内陆地、滩涂、海洋三大生态系统交汇过渡,形成了包括芦苇湿地、沼泽、湖沼、潮沼及河口湾等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自然环境特殊、敏感、脆弱,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变漫长而复杂。1987年经原东沟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5年晋升为省级,1997年被批准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

  1.鸭绿江口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主要类型及其动植物资源

  1.1鸭绿江口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主要类型

  鸭绿江口滨海湿地主要为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其主要生态环境为芦苇沼泽、碱蓬盐沼、潮滩盐沼(滩涂)和近海海域等类型。

  (1)芦苇沼泽是主要的生态环境类型(约0.61万hm2),芦苇群落中混有香蒲、菖蒲等湿生植物,下部有碱蓬和海滩苔草。

  芦苇沼泽的土壤为沼泽土,地表积水除大气降水外,还来自地表径流和潮水的补给。按积水性质可分为淡水型、盐水型和混合水型。

  (2)碱蓬盐沼。

  分布于近河口和沿海岸的潮沟两侧,常形成连续数公里的碱蓬盐沼的大群落。夏秋季节,宛如一望无限的紫红色地毯,蔚为壮观。

  (3)潮滩盐沼(滩涂)。

  潮滩盐沼(滩涂)是周期性受潮水侵淹地带,总面积约2.42万hm2,土壤盐分高,又有潮水侵淹,高等植物很难适应,只有固着附生在海潮上的硅藻群落。

  (4)浅海海域。

  浅海海域水域面积约4.67万hm2,水文条件优越,水产资源丰富。由于受境内十几条河流源源不断的输入,近海海域营养盐成分高,浮游生物广泛。

  1.2鸭绿江口滨海湿地主要动植物资源

  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珍稀物种和生态环境,鸭绿江口湿地不但是水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同时具有蓄水调洪、调节气候和降解污染等多种功能。本区的物种资源比较丰富,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共计337种,高等植物有64科、289种,其中野大豆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野生动物中,有鱼类88种、两栖类3种、鸟类44科240种、底栖动物74种、浮游动物54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丹顶鹤、白鹳等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大天鹅、白琵鹭等30种,中日候鸟保护协定规定保护的227种候鸟中,保护区已发现有121种,占总数的55.3%,为东北亚重要的鸟类栖息的迁徙停歇地。本区还拥有非常丰富的经济动植物资源,年产芦苇5万吨,文蛤、蛏等水产品9万多吨。保护区的建立,为全球提供了一个永久性的滨海湿地生态环境的天然本底和野生生物的基因库,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

  2鸭绿江口滨海湿地现存生态环境问题

  鸭绿江口滨海湿地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良好,水土资源、水产资源和芦苇资源丰富,不断受到人类的开发和利用,使该地区环境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持续下降。

  2.1湿地面积急剧缩小

  80年代以后,鸭绿江口地区开发速度加快,天然湿地被大面积开发为水田、虾田、公路和工业用地。以芦苇和滩涂为例,80年代芦苇面积为0.82万hm2,1989年为0.64hm2,随着东港市新经济开发区建设,到2004年芦苇面积仅为0.61万hm2,减少了25.6%。滩涂面积1968年为3.28hm2,目前为2.42万hm2,减少了26.2%,并有继续减少的趋势。

  2.2湿地生物种类和数量明显减少

  湿地资源退化,由多种多样的生境类型组成的自然湿地被改造为单一的稻田、虾田后,导致野生动物尤其是鸟类数量和种类明显减少,同10年前相比,常见的种类如雁鸭类、丹顶鹤、大天鹅、鸳鸯等已很少见到。湿地内河流淡水资源逐年减少,海水倒灌现象时有发生。核心区芦苇资源已出现明显退化现象。

  2.3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鸭绿江口滨海湿地地处鸭绿江入海口的下游,丹东市、东港市和岫岩县的部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经鸭绿江和东港市境内的10余条河流,进入浅海水域中,严重地影响了湿地的水环境质量。

  对浅海水域水质的评价结果表明,石油类已超过国家一级海水标准。据报道,1991年在该地区已出现过小范围赤潮,1994年由于海水污染严重而造成了对虾养殖、贝类养殖的严重减产。

  2.4近岸水域滩涂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

  以对虾养殖为例,由于缺少规划,至使虾池开发布局不合理,密度过大,使虾池更新海水造成困难,导致了虾池的富营养化和虾池用水的恶性循环,使虾病大面积爆发,影响了对虾的产量。另一方面,由于虾池密度过大,超过了近岸海域的生产能力,破坏了生态平衡,使虾产量和质量下降。近岸海域经济鱼类和蟹类的捕捞强度过大,部分成鱼、幼鱼、成蟹、幼蟹,能捕则捕,能采则采,致使一些主要经济鱼类和蟹类大大减少甚至绝迹。这种掠夺式经营方式造成了水产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3.鸭绿江口滨海湿地利用、保护原则与对策

  3.1.湿地利用和保护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湿地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系统和生态经济系统,各子系统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为了保证湿地开发和利用获得最大、最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坚持总体规划和统一管理。湿地的每一项利用或保护工程都要充分考虑对整个系统可能构成的影响。

  (2)复合性原则

  湿地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级别结构的立体生态系统。根据复合性原则进行湿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是十分重要的。其目的在于使尽量多的生物种群按自己的生态位、代谢类型和种性去充分占领各种空间,以获得对湿地各类生态资源最有效的利用,环境功能有效发挥。

  (3)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是湿地最大的特点之一,表现在地貌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方面。根据系统论的原理,系统的组成机构越复杂,反馈回路也就越复杂,其冗余就越多,系统的稳定性就越大,即所谓的“多样性导致稳定性规律”。因此,对湿地的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也应该坚持多样性原则,维护其多样性特点。

  (4)协调性原则

  湿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信息网络,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对别的子系统以至整个系统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某一具体项目的决策时,必须从协调性原则出发,充分考虑各因素间关系的协调性,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5)可持续性原则

  从可持续性原则出发,湿地开发利用要注意两点:一是有限性,即一切都应该在环境安全承载力的范围内进行;二是保护和建设,要把湿地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建设统一起来,以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湿地保护对策与建议

  1.完善管理机构,实施以自然湿地单元(系统)为单位的统一规划管理。湿地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牵涉面广、部门多,至今尚未形成良好的协调机制。不同部门因在湿地保护、利用和管理方面的目标不同、利益不同,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矛盾十分突出,影响了湿地的科学管理。湿地既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系统,又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经济系统。

  2.提高全民湿地保护意识,树立新型湿地环保理念

  湿地保护是一项新兴事业,目前全社会还普遍缺乏湿地保护意识,对湿地的生态环境价值和可持续利用重要性缺乏认识。长期以来对“湿地”不正确的认识和对“湿地利用”的片面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错误的政策导向和经济利益驱动的短视行为,是导致今天湿地得不到有效保护,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得以持续发挥的主要社会原因。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必须转变不利于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传统的资源环境观,必须在全社会逐步树立新的资源环境观,认识到湿地保护对于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3.坚持保护与利用兼顾、保护为先的原则

  在当前湿地规划中,应将重点放在建设和保护上,坚持湿地经济发展以湿地生态保护为前提,坚持“以保护求持续发展,以发展促环境保护”的湿地发展战略。各级政府应以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契机,选择好本地区既有经济效益,又确保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这是保护湿地和湿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要在国家的支持下,加快湿地生态旅游业、水产养殖业、高效避洪农业、农牧渔副产品保鲜加工业的发展。有些部门、组织和专家正在探索湿地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对已经成熟的经验和成果,应该加大推广力度。

  4.保护多样性特色,促进湿地综合利用

  充分利用湿地的地貌多样性和环境多样性特点,保证和发展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经济多样性至关重要。建议以湿地生态保护为前提,按照低水种养、高水蓄洪的原则,根据湿地系统的多样性特点,做到宜农则农,宜渔则渔,使尽可能多的生物种群去充分占领湿地的各种空间,获取湿地各类生物的有效保护和资源最合理的利用。

  5.广开筹资渠道,加大湿地保护的投入力度

  资金严重不足是湿地保护与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湿地调查、保护区及示范区建设污水治理、湿地监测、湿地研究、人员培训、执法手段与队伍建设等方面都缺乏专门的资金支持。由于资金短缺,使许多湿地保护项目和行动难以实施,湿地自然保护区不能发挥其正常的保护功能,必要的湿地基础研究难以进行。建议国家和各级政府加大对湿地保护与开发的财政投入,设立湿地保护专项基金,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全面推动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社会化进程,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投资、捐赠和国际资金的融人。

  6.加强湿地科学研究,扩大国际合作

  保护湿地必须依靠科技,开展以下湿地科学研究十分必要。

  (1)加强湿地的基础研究,包括湿地分类系统、分布、发生学及演化规律和湿地过程的研究,以及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编制并逐步发展以“3S"技术为基础的中国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电子地图集。

  (2)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包括保护技术,湿地恢复重建模型,持续利用技术及管理技术研究、湿地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湿地与水旱灾害关系等的研究。

  (3)以生态经济学、系统生态学和生物工程学等理论为指导,研究湿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最佳模式,在保护湿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湿地资源的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

  (4)加强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研究,注重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区域湿地保护研究,特别要加强对已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整治、恢复及重建技术的研究等。湿地科学在国内外均属新兴学科。需要及时掌握国内外最新的学术动态,总结和推广湿地保护、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建立国际交流机制,扩大合作领域,开展社会、经济、人文等多学科、多课题的综合研究。

  鸭绿江口滨海湿地已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目的是保护世界频危物种和国家重点保护物种黑嘴鸥、丹顶鹤等及其栖息地,进行经济开发、促进鱼类和贝类资源的持续发展、观赏、游泳、娱乐和宣教及科学研究等。为了突现以上功能,应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在自然保护区内,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进行开垦,狩猎,捕捞,对破坏湿地生态环境的个人或单位应追究其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等.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钱正英,张光斗.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及专题报告.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3.李长安,殷鸿福.长江中游湿地的功能和综合利用.见:民进中央议政调研部.对湿地保护与利用的思考.北京:开明出版社,2002

  4.陈宜瑜.中国湿地研究.长春:吉林科学出版社,1995

  5.陆健建主编.中国湿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30~31.

  6..王献礼.我国自然湿地的基本特点[J].生态学杂志,1997,16(4):64~67.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nongyehuanjingkexuelw/3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