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文化产业论文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动力因素评价与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6-01-11 16:03:43更新时间:2016-01-11 16:06:38 1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也逐渐开始实施了,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它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本文是一篇核心期刊论文发表范文,主要论述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动力因素评价与实证研究。
  [摘要]目前国内学者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研究大多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发展水平以及现状与对策而展开,而从区域角度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的定量研究较为匮乏。本文试图从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动力因素角度出发,从科技经费投入水平、科技设备资源投入水平、技术创新能力、技术扩散能力和科技人才投入水平等五个维度,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影响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科技动力因素进行对比和实证研究,特别是针对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动力因素的综合水平和各项二级指标进行了考察,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动力因素

  一、引言

  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个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复杂的动态过程。以辽宁为例,近年来辽宁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不断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进行横向比较时则会发现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尤其是较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发达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则差距更大。造成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缓慢、产业化水平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受到包括科技、市场需求和政府行为等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分别被看做是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源动力、拉动力和推动力。只有在这三种力的合力作用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才能不断推进。而且,科技资源的合理投入与配置,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成果扩散能力的提高将最终决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水平。因此,如果能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在与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区域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对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缓慢的原因进行深入、客观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无疑是对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域大量从宏观角度出发、针对市场需求和政府行为两个维度而展开研究的一种有益补充。

  本文试图从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动力因素这一角度出发,从科技经费投入水平、科技设备资源投人水平、技术创新能力、技术扩散能力和科技人才投入水平等五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动力因素的微观实证评价。一方面,通过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动力因素进行比较,评价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动力因素的总体现状与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对指标体系中的二级指标进行考察,深入探析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动力因素的现实状况,客观全面地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提供参考。

  二、指标选取与实证分析

  1 指标选取与说明

  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动力因素,我们主要依据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运行特征及其科技动力所包含的人、财、物等创新资源的特点,以科技经费投入水平(y1)、科技设备资源投入水平(y2)、技术创新能力(y3)、技术扩散能力(y4)和科技人才投入水平(y5)5个一级指标以及33个二级指标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动力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

  (1)科技经费投入水平。一个地区的经济、产业实力是其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等活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础,决定其是否有充足稳定的研究开发经费投入来支持R&D活动。因此,科技经费投入是一个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得以实现的最基本前提。本指标下设5个二级指标,其中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和年科技经费占产业产值比重等用于衡量地区科技经费的投入水平:R&D经费总额、R&D经费投入强度和R&D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等用于衡量地区科技经费支出质量。如果R&D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过低,则产业的自主创新将难以维持。

  (2)科技设备资源投入水平。作为科技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用于研究与发展活动的科研仪器设备必不可少。如果没有科技设备资源的配备,研发高新技术产品的设想只能束之高阁,无法形成高新技术产品,更无从谈起高新技术产业化。因此,科技设备资源投入是高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必备条件,它可以提高科技产出效率,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本指标下设6个二级指标,其中年末固定资产总值、年末固定资产新增总额和科技设备购置支出占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重等用于衡量地区科技设备投入的总体水平;微电子控制设备原值/生产经营用设备原值、每名科技人员新增仪器设备费用和每名R&D人员的仪器设备费用等作为衡量地区科技设备投人水平的相对指标。

  (3)技术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持,技术创新是企业投入产出的中枢,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从而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需要的商品创造机会。本指标下设9个二级指标,其中年专利申请数、年拥有发明专利数、R&D项目数、科技项目数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等用于衡量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自主研发能力;地区高校所属研究与试验发展机构数、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机构数、有科技机构的企业数和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等用于衡量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撑力量。

  (4)技术扩散能力。在研究与开发出新技术之后,还必须将新的技术发明创造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能力,与市场进行对接,这就需要技术扩散能力。本指标下设6个二级指标,其中新产品产值、新产品产值率和新产品销售收入等用于衡量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转化为新生产力的能力:引进技术经费支出、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和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等则用于衡量地区高新技术成果的市场化水平。

  (5)科技人才投入水平。科技人才投入水平是推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的关键因素。本指标下设7个二级指标,其中年科技人员数、R&D人员数和科学家与工程师数等用于衡量地区科技人才投入的总体水平,科技人员占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工程技术人员占地区从业人员比重、科技人员中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比重和R&D人员中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比重等用于衡量人员素质。

  2 实证分析   针对以上指标,我们通过《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收集相关数据,并主要运用因子分析法通过综合评价函数生成相应的评估指数,在此基础上对各地区的单项指标及综合指标分别进行排序。通过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比较,对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科技动力因素进行评价。

  首先,对反映科技经费投入水平的5个二级指标做因子分析得到公共因子,在此基础上根据方差最大化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以贡献率为权重构建科技经费投入水平、科技设备资源投入水平、技术创新能力、技术扩散能力和科技人才投入水平等5个一级指标表达式。其次,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到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动力因素的综合评价指数,结果为:Y=0.5768 F1/0.5760。最后,依据主成分及评估指数值,排列出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动力因素单项指标排名和综合指标排名,如表1和表2所示。

  三、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动力因素的现状

  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辽宁高新技术科技经费投入水平、科技设备资源投入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都位于各地区之后,这充分表明辽宁在这三方面比较薄弱。虽然辽宁在技术扩散能力和科技人才投入水平方面处于中上等水平,但这也不能代表辽宁在这两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从科技因素的综合水平来看,辽宁仅处于中游水平,较之广东、江苏、上海和北京等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从总体来看,一方面,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具有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强大经济能力。另一方面,在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科技动力因素方面有比较优势。如北京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较其他地区有着非常明显的比较优势,能够获取的科技资源更多,因而其专利和论文的产出也较多。对于辽宁而言,在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科技经费投入力度不够,高新技术产业化缺乏创新资金的支持。R&D经费投入不足是阻碍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关键因素。2012年辽宁R&D经费支出390.9亿元,尽管R&D经费支出呈逐年增长态势,但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R&D经费投入强度为1.57%。

  第二,在科技设备资源投入方面,用于研发与生产的科技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影响了高新技术成果向高新技术产品的转化效率,进而影响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的进程。在科技设备购置支出占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重中,辽宁的投入力度低于全国水平。因此,加大科技设备的投入与建设力度,为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也是辽宁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低,技术优势未能转变为产业优势。辽宁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用于试验发展的科技投入比重较低,力度不足,将制约全省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的提高。二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基础研究的主要执行部门,由于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不足,尤其表现为对高等院校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全省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三是在产学研的结合上,往往是单个项目的合作,存在短期化和临时性的特点,人员流动性不强,未能建立一种长期、稳定和制度化的利益共同体。这样的合作虽然可以解决企业面临的短期技术难题,却对产业升级所要求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技术创新等产生障碍。

  第四,在技术扩散能力方面,辽宁目前处于全国前列。但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较高的地区相比,辽宁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率上仍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大量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可以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并最终成为商品走进市场提供技术保证,提高其对市场的渗透力。但过度依赖技术引进而忽视对新技术的吸收和改进,则很难形成真正有价值的技术优势,技术的不断创新也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过程也需要强有力的推动力量。在现有的技术市场,技术交易**服务机构可以极大地弥补市场本身存在的缺陷,尤其在技术市场发育程度不是很高的前提下更是如此。目前辽宁存在的不足表现在:一是技术交易**服务机构先天性不足,有技术、会经营和懂市场的技术交易**服务机构少,从而影响了技术市场的交易规模和成交率。二是技术交易**服务机构还未真正发挥作用。一般说来,技术交易**服务具有开发与融资、媒介与融集信息以及咨询与辅助作用。然而,辽宁高新技术成果市场信息并未形成区域性网络,企业与技术交易**服务机构仍未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相互依赖、风险与利益共担的新型关系。

  四、对策建议

  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科技资源优势并未得到有效整合,资金、设备、人才和创新等基本支撑要素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一是辽宁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科技机制,科技资源无法实现合理配置与运用。二是辽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在不断的发展中积累经验,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1 形成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相互协调配合的科技经费投入体系

  (1)明确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职能和角色。一方面,做到科学决策,建立并采用正确的管理、评估制度对全省范围内科技投入和资金使用效率进行全方位系统跟踪与管理,为科研经费的使用、投入和综合效益等方面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政府要在科研投入与效益评估中起到牵头作用,将资金引向有发展前景和能够真正形成技术市场的创新主体。同时,支持技术含量高和性能明显改善的各种新开发产品,在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当中对其优先考虑和安排。

  (2)企业是进行科技产业化活动和推动科技活动成果商品化的载体,在技术创新与新产品研发过程中具有最为重要的科技信息和利益驱动,因而最终也要成为相应的投入主体。高新技术企业要实现即能生存又拥有竞争力的目标,就不能仅仅依靠企业的自有资金或政府的支持与各项优惠政策,而必须进行市场融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企业组织行为的表现要符合政府的引导政策,同时也要关注那些具有生产潜力而在当下尚未明显的技术产品的培育。因此,企业作为知识信息的真实载体,要在此方面加大投入,以保证未来技术市场的竞争和拓展。   (3)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科技经费投入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资金投入方面增加资金供给。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自身也要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各项投入进行科技风险研判,并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和资金再循环制度。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如美国硅谷在中小企业孵化中资金运作模式与风险规避等方面的成熟做法,并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版权或可转让技术提供有说服力的评价标准。

  2 走产学研合作道路,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

  目前可供选择的产学研联合模式有共建技术开发中心、共建经济实体、吸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入企业和建立开发基金等。这些模式在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挥经济优势和提高产学研联合造血功能等方面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使得产学研各方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辽宁应根据自身在产学研方面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联合模式。与此同时,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对发明创造大力支持,并资助研发项目的进行。政府也应成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合作平台和连接纽带,为研发出更具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提供服务。鼓励创办合作研究中心和创建科技园区等密切产学研关系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同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明确产学研各主体的职责和利益,保证产学研合作的顺利进行。

  3 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孵化器,提高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效率

  加强孵化器事业的发展需要同时兼顾孵化器“量”与“质”的问题。在量的方面,支持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及时为其解决在技术产业化各个环节所需要的物理空间、资金需求和信息沟通渠道,以促进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拓展。近年来辽宁各级政府部门和高新区都在资金和资源等方面实现了可观的积累,并初步建立起遍布全省的孵化器网络。从总体来看,辽宁科技孵化器仍面临巨大的社会需求。因此,可以通过增加孵化器数量扩大创业服务的受益群体范围。在质的方面,由政府主导的非营利型孵化器正发挥主流作用,在孵化器数量、孵化场地、在孵企业规模和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明显高于以企业形式运作的孵化器。而要提高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就必须更新孵化器事业的发展观念,调整孵化器运营模式,选择良好的孵化器运行机制,建设更为广阔的孵化器融资平台。与此同时,辽宁还要在专业技术孵化器和公共专业技术平台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本省科技孵化器的综合水平。

  4 调整高新技术人才培养结构,形成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及激励制度

  (1)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打造综合性高新技术人才。目前辽宁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拥有各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九百多个,其中中科院金属所和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国家级科研院所三十多个,这为辽宁高新技术创新人才的开发和培养提供了保证。但辽宁在技术开发尤其是开发成果商品化和技术扩散环节的人才却显得相对薄弱。这就要求其进一步调整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结构,建立新型的高新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使得科研人员能够从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角度出发,进行高新技术产品的设计和研发。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当技术顾问,从事正式的兼职活动。或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提供技术帮助等新的模式,以培养更多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人才。

  (2)形成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及激励制度。根据自身拥有的科技人才资源,探索新的方式、模式吸引拥有新技术、新产品发明成果的科技人员,如以技术入股,把持股单位、个人经济利益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的做法值得借鉴和尝试。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为留学回国的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就业与创业环境,海外留学生无疑是高新技术产业领头人的极佳人选。
  核心论文发表期刊推荐《开发研究》是1985年创办的我国最早研究和探讨西部开发理论的综合经济类刊物,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期刊。本刊为双月刊,2007年起扩至160页,逢双月20号出刊,每期定价为10.00元,全年定价60元。公开发行,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3-4161,国内统一刊号CN62-1005/C,邮发代号54-48。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wenhuachanyelw/56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