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行政管理论文

淮安市农民增收对策探析

发布时间:2011-02-26 15:58:44更新时间:2022-04-06 11:38:15 1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收入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所以,只有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才能逐步缩小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做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连续迈上几个大台阶,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农业发展由主要受资源约束转变为由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出现了农产品难卖及农民收入增幅趋向缓慢的新趋势。在大多数农民已经跨越温饱阶段,农产品供给保持基本平衡以后,如何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江苏省淮安市是个农业大市,农民收入增长对淮安市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然而,与江苏省其它省辖市相比,淮安市农民收入增长趋于缓慢,并成为淮安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已成为淮安市亟待解决的一项课题。淮安市农民收入增长问题,既具有全国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普遍共性,同时也受淮安地区独特的地域因素、经济条件和客观环境的影响,具有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特殊性。因此,解决淮安市农民收入增长问题,既要从农民收入增长的普遍规律中得到启示,又要研究出适合于淮安区域环境的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路径与对策。

  一、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增加农业资金和科技投入,是推动淮安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举措。

  一要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市场,加大银行信贷支持,增加农业资金收入。我国现阶段农业资金供给来源主要包括政府财政、银行信贷、集体积累、乡镇企业结余、农户储蓄、国外投资等,由于我国目前财政负担沉重,负债额巨大;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的实力不强,积累太少;乡镇企业自身面临二次创业升级的问题;而国外投资条件又十分不成熟。因此,为农业提供资金的最大来源就是银行信贷。事实上,从我国目前的资金供给状况来看,随着我国经济告别短缺经济进入买方市场,信贷资金也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状况。但实际上,农村对信贷资金却存在着很大的需求,是金融行业潜在的巨大市场,这为增加农村信贷资金供给,开展农村的长期信贷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尽快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市场,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支持,既成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切实需要,同时还将推动银行剩余资金的有效利用。一是加快对农村信用社体制进行改革,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村生产资金的主力军。二是加强政策性银行的投入力度,利用政策性贷款弥补商业信贷的某些缺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农村商业以存贷差形式历史给农业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是国际通行的惯例,从瑞士等出口型农业国的经验来看,政策性资金投入占农民生产信贷的90%,政策性贷款是农业资金最主要的利用。三是为农民提供更多的贷款服务。根据我国农民信贷的特点,可以通过扩大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范围,向农户发放长期的投资贷款、短期资金周转贷款和消费贷款来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二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推动农业技术进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技术进步虽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然而,对我国今后的农业增长和发展来说,农业技术进步仍然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制定良好的政策措施,使得农业技术进步的步伐迈得更大、更快,以保证农业增长和发展的顺利与持续稳定。农业资金投入的紧缺,将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的支持发展,而农业科技进步对资金投入的替代效应,为农业的稳定增长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重点支持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尽快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优良品种。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取得新进展。一是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投入力度和政策扶持。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的源头在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农业科学技术的创制与研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公益性的,难以直接成为技术商品,而这些技术却又是农业技术进步和农村经济增长迫切需要且能够创造极大的宏观效益的精神成果。针对农业科学技术研究这种特殊的性质,政府应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整体资源优化配置出发,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部门的投入力度与政策扶持。二是重视农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农民是农业技术的接受者。一项新技术、新成果要在生产实践中真正发挥效果,一方面取决于该项技术在应用中的适用化、简单化程度;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有高素质的农民,对新技术能够顺利接受并熟练运用。就目前而言,我国农民总体素质还比较低下,文化水平与科学技术的接受能力均不高,加上推广人员缺乏、经费不足、农业科技人员待遇偏低等综合原因,我国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速度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农业中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夜校和各种培训班,帮助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掌握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搞好职业教育,开展“绿色证书”教育,逐步发展网络教育。

  二、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采取有力措施支持发展油料生产,提高食用植物油自给水平。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棉花、糖料、马铃薯等大宗产品,推进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产品集约化、设施化生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加快发展畜牧业,支持规模化饲养,加强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控。推进水产健康养殖,扶持和壮大远洋渔业。发展林业产业,繁荣山区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强化主要农产品生产大县财政奖励政策,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税收支持政策。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

  一要发展生态农业,以特色拉动增收。现代农业的市场化程度很高,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受市场调节作用增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农产品的质量提出很高要求。因此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市场农业。一是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扬长避短,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如:盱眙板栗、龙虾,涟水鸡糕,洪泽湖螃蟹、绿头野鸭,淮阴乳鸽等,都是其代表。二是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促进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布局,形成优势产业带。应允许非优势区域退出种植,让优势区域发展种粮大户。如:盱眙全县形成三个优势区域特色:东部蔬菜草鸡,山区药材畜禽,河西花生水产。三是坚持市场导向,围绕市场调结构,围绕品质调结构,围绕效益调结构。四是保护生态环境,要做到农业产业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农业结构和环境保护之间建立起一种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关系实现生产和生态的协调和谐。淮安市从实际出发,在生态农业上狠下工夫,同时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全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县(区)数和认定面积双双跃居全省第一。无公害水产和畜禽的认定面积和规模均居全省前列。全市新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定标志201个,其中粮油、蔬菜类135个,畜禽24个,茶果7个;新取得绿色食品认定标志13个,其中金湖县6个,淮阴区4个,盱眙县2个,洪泽县1个。淮安的生态农业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这些特色产品的收入占农民总收入50%以上。

  二要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品牌产业。农村农业资源丰富,单纯就农产品价格来说,农民增收有限。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则把农业向产前产后延伸,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这是带动农户面向市场调整结构的重大举措。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企业开拓市场和带动农户的能力。政府应多出台一些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并且落实到实处;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有效联结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构。通过与龙头企业的联姻,培育出一些优势品牌农业,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淮安市在农业产业化方面探索出自己独特的模式,培育出一批知名农产品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全国闻名的“淮米”系列:“淮上珠”有机米、“凌优”大米、“金栗”大米,其中“淮上珠”有机米成功打入全球最大的商品零售企业“沃尔玛”,一年销售12.5万公斤以上。

  三、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

  大量农业劳动力闲置,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目前淮安市尚处在工业化的初期和城市化转移的高峰期。

  一要加快市域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增长。目前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日益下降的形势,政府应从政策上给予更多的指导和扶持,减轻乡镇企业的负担,发挥其吸纳农业富余劳动力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小企业和就业成本较低的社区服务、餐饮、商贸流通、旅游等新的就业增长点的扶持力度,新增一批就业岗位。

  二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吸纳农业人口。抓好市区、县城、集镇规划,增加投资,加快建设,为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良好条件。从政策上鼓励农民自筹资金在城镇发展二、三产业,同时,改革目前的户籍制度,放宽农村人口迁入城镇居住的限制,降低城市住房、教育支出,为此来提高农村人口的城镇化水平。

  三要制定有利于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制定土地流转政策,实现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改革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劳动工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实施全体公民一律平等的制度,打破进入限制,调整有关政策、降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成本。

  四要建立劳动力转移的服务体系。要以生产载体、职业介绍、劳动力培训为重点全面提升劳动力转移服务水平,要发展规范市、县、乡的职业介绍体系;要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推行职业资格培训,着力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持证比例和技能水平。要引导和发展民间培训机构,规范农业劳动力就业服务行为。

  四、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农村市场发育程度低,农村市场不健全,农民不能及时地把自己生产的产品卖出,又不能顺利地将城市工业品买进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农产品和工业品价格层层加码,农民用于购买的支出增加而出售农产品得到的实际收入减少。现代农业要求生产专业化、现代化和经营规模化,农村市场发育程度低,农村市场不健全,商品流通渠道不畅,从根本上阻碍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顺利转化。

  目前我国农业处在半封闭、半自给自足的生产状态,农产品“小而全”现象严重,区域之间的相对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没能形成气候,究其原因,症结还是在流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求紧迫。”

  要加快农村市场建设,改善商品流通渠道。首先,就要加强市场本身的建设,扩大农村集贸市场的规模,提高市场的硬件设施并加强市场的规范管理,尤其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兴建农产品的专门市场,培育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批发中心。其次,改变农民思想观念,破除“重农轻商”意识,引导一批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农民走上经商的致富之路,促使农产品“经济人”队伍的壮大,最终从农民中分化出来,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再次,大力培植和发展农产品流通企业,对已初具规模的贩运户,要引导他们实行企业化经营,使其成为能够独立承担民事和经济责任的具有法人地位的市场主体,并从税费政策和资金上加以扶持。

  五、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主要有以下方面。要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投放结构,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加强投资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健全农业补贴制度,扩大范围,提高标准,完善办法,特别要支持增粮增收,逐年较大幅度增加农民种粮补贴。完善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改善其他主要农产品价格保护办法,充实主要农产品储备,优化农产品进出口和吞吐调节机制,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理顺比价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价格对增产增收的促进作用。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形成有利于保护耕地、水域等自然资源和农业物种资源的激励机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xingzhengguanlilw/6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