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学前教育论文

教育学论文教育中表扬的系谱探析

发布时间:2014-04-10 10:37:52更新时间:2014-04-10 10:38:10 1

  随着“赏识教育”、“素质教育”等理念深入人心,“棒棒棒,你真棒”、“学生无论怎么错都不能批评他们”[1]等教育理念响彻整个课堂,过度表扬现象随之出现。教育从一个极端到另一极端的变化是否可以说明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得到真正的转变?这一变化与我们的传统教育理念有什么样的关系?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本质?本文将从过度表扬现象入手,通过对表扬涵义的系谱研究,从而探寻表扬的变化本质。

  摘要:过度表扬包含单一表扬和廉价表扬。从本质上看,过度表扬反映了手段和目的的完全分离和对立;从过程上看,它是表扬含义变化的一个阶段。从表扬的本质内涵到表扬的激励、评价、教育性内涵,体现了手段和目的分离,即由促进儿童经验的生长到对儿童的培养再到儿童消费主体的形成,这样的对立体现了表扬作为工具性手段逐渐具有了规训的性质,即表扬成为了一种规训。

  关键词:过度表扬,手段,目的,异化

  一、对过度表扬的认识

  (一)什么是过度表扬

  过度表扬主要包含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手段和管理手段主要采用表扬,而弱化其他手段的使用;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大多行为都予以表扬的方式对待,而不顾学生的行为是否值得表扬[2]。从根本上说,单一表扬主要是指表扬的目的性,它反映出了教师的一种功利观念即教师认为通过给予学生想要的东西,从而顺利的实现教育教学目的(知识的传授和巩固);廉价表扬主要讨论的是表扬的无原则性,它反映出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即教师认为要给予学生积极鼓励,“不要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3]。因此,我们将教育教学中,对表扬使用过于单一和廉价的现象称为过度表扬现象。

  (二)过度表扬的本质

  1.教师教育活动的“两难”

  过度表扬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教育教学现象,它是因两种教育理念共存而出现的一种“畸形”现象[2]。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教育就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并且新教育理念也一改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提倡重视学生的经验和活动。然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的课堂依然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一切“以纲为本”、“以成绩为本”,教育中出现了“无人”的现象。由此,我们看出这两种理念是完全不同的,对于教师而言却是只能二选一,同时,标准化的考试和升学的压力也使得教师在这两种教育理念中有了明确的选择意向。但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为了体现新教育理念而一改以往“以惩罚为主”为“以表扬为主”,但是表扬却不离“目标”。因此,表扬的工具化便越来越明显。由此可见,过度表扬的出现不是一个偶然的教育现象,是教师对新教育理念肤浅理解和对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的外在表现。从实践上来说,过度表扬现象是教师践行新教育理念、探索新教育理念下教育教学方式的曲折表现。

  2.手段与目的的二元对立

  传统的教育是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对象和客体,他们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培养科学世界观的过程。这种教育目的具有明显的控制性,因为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绝对的,学生在知识面前只能绝对的服从,却毫无自由可言,学生的发展就大致等于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我们通过表扬来实现这种教育教学目的,那么它也就成为了一种工具性手段,与这种控制性目的只是一种功利性关系,却毫无统一性和内在一致性可言。这也就使得手段和目的的走向了对立和分离。“目的和手段的二元论的实质是把原本具有内在统一性的人的完整活动割裂为目的(计划、结果)与手段。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为了达到目标、可以‘不择手段’,一种特定的手段也可以被泛化并被滥用于不同的目标。”[4]无论是廉价的表扬还是单一的表扬,我们知道表扬都已然成为了一种工具性手段。表扬的使用不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心灵的升华,而是为了使学生通过接受表扬进而完成教师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和道德认知、行为培养的目标和达到巩固学习效果的目的。因此,从过度表扬的内涵来看,两种不同的表扬形式体现了手段和目的的两种不同对立形式。

  二、表扬涵义的系谱

  (一)表扬的本质内涵

  从词源上讲,中外表扬的含义都包含了对某种行为或个人价值的一种高度肯定和公开赞美这样的含义[2]。在教育的语境中,表扬则为对学生个体认识、行为的尊重、肯定和赞美。教育中的表扬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表扬体现了对儿童主体性的尊重。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表扬的使用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和谐关系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教师使用表扬不是出于功利目的,也不是教师权威对学生优秀认识、行为的一种“施舍”,而是教师对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成长表现给予的肯定和赞美。

  另一方面体现了表扬能够深入学生内心(学生已有经验),对其发展产生真实性影响。因此,表扬具有教育性(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真实性影响)的特点,表扬对学生成长表现的肯定和赞美本身就作为了一种经验供学生自由选择和体验。这种表扬性经验本身就是对学生“经验生长”的肯定,而学生通过对自身“经验生长”的体验,能够对表扬性经验产生自己的理解和有着自己的判断与选择。因此,它更容易深入学生的内心,对学生的后续发展产生真实性影响。

  因此,从手段和目的的关系而言,表扬充分体现了手段和目的的统一与内在的一致性。

  (二)表扬的激励内涵

  表扬的激励内涵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即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内外在动机的激发;避免学生自尊心受挫和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表扬中的肯定和赞美含义便具有了一种鼓励、导向的作用和内涵。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表扬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学生可能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中可能表现为积极地回答问题。但是,学生的发展依然不是自由的,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的教育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客观的、普遍的、绝对的真理和掌握某些基本技能,进而成为有用的人。学生的主体是在目标已定的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学生的未来发展不是自身经验的生长,而是对未来可能生活的准备。即表扬的激励内涵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另一方面表扬可以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以往我们对学生的错误行为或学习较差的学生更多的是一种厌恶刺激,试图让学生通过对痛苦的体验强化对这种错误的记忆,从而避免下一次再犯。这样的痛苦体验不但不会使成绩较差的学生更加喜欢学习,反而会更加厌学,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习差的学生由于成绩落后等的原因获得痛苦体验,学生对这一“刺激—反映”的理解则可用公式表示为“学习=惩罚”。然而,当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落后采用表扬的方式,反而会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学习的喜爱,学生对这一“刺激—反映”的理解则可用公式表示为“学习=表扬”。即表扬的激励内涵具有明确的鼓励性。

  (三)表扬的评价内涵

  教育中表扬的评价内涵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学生的行为和认识必须具有某种贡献或具有满足的作用。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和认识就是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或之后所表现的出来的已受的教育影响。然而,我们对这种教育影响不是用来作为观察学生的经验是否生长,学生的身心是否得到发展,而是用来判断其是否实现了教育教学目标,是否符合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的要求。学生的行为和认识便不是和自身的发展相联系,而是和已定的教育教学目标相关,即学生的行为、认识要符合目标的要求,学生的发展就是已定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那么,学生行为和认识的“价值性质”[5]便被凸显出来,并作为工具性手段来满足已定的、控制性目的。

  其次,教师对学生行为和认识的判断是基于与教育教学目的的对比。当教师将学生的发展理解为是对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或者说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意味着学生的发展时,学生的行为、认识便具有了“价值性质”。这种“价值性质”便成为了一种工具性手段,主要用于实现和满足已定的教育教学目标。二者之间是一种对立和分离的状态,当手段“满足”已定目的时,即学生的行为、认识能够达到已定的教育教学目标或符合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求,那么,教师给予学生的表扬便是这种手段和目的实现“统一”的体现。而这种统一的判断方法往往是指教师的主观判断或客观测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手段和目的的“统一”并不意味着学生经验的生长或自身的发展。

  (四)表扬的教育内涵

  从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角度看,表扬具有“教育性”是指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在德育方面,表扬可以通过赞美和肯定使学生保持、巩固、学习正确的道德行为。并且众多中国学者认为“对学生表现的积极性和微小进步,都要注意肯定、多加赞许、表扬和激励,引导他们步步向前,以培养他们的优良品德,”[6]并把表扬作为一种德育原则来认识。“道德的本质是行为主体自由的选择,是不图回报的行为”[7]。

  人们道德的形成是人选择主动性的表现。因此,道德形成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行为主体的意志自由。然而,当教师把表扬作为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形成的手段时,道德便被作为一种事先确定的道德真理或道德规则而存在了,学生道德行为和品质的形成便是对道德规则的遵守和对道德真理的认识。学生主体的所做出的行为不是可以自由选择的,而是在道德规则的指导下做出的选择,无自由可言;学生对善与恶、道德与不道德选择和判断,依据的不是自己的意志和认识而是来自教师给予的道德真理。那么道德教育也就变成了一种线性的道德“训练”,而非学生道德意识的自由选择。

  三、表扬涵义系谱的本质

  从心理学角度看,表扬的本义是对行为的一种肯定和赞美,而当其被作为一种手段引入教育中,其含义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是一种评价、激励、体验、德育、控制性手段,也就具有了相应的评价、激励、教育的涵义。我们如果用科恩的“做此就能得彼”的话来解释表扬的变化,那么,本义的表扬是“彼”,“此”则是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发展,经验得到了生长,教师表扬的使用就是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的一种自然的表现。而教育中的表扬则具有强烈“此”的含义,“彼”则是指学生的认识、行为符合和达到了教师的要求和教育教学的已定目标。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通过使用表扬从而使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从宏观意义上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传统教育观念强调目标的达成,而表扬是作为一种手段被引入教育领域,表扬的实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从这一意义上讲,表扬是“此”,目的的达成是“彼”,表扬作为一种手段而存在。当这种手段被单一、廉价的使用时,它也就成了我们所说的过度表扬。作为“彼”的表扬本身没有问题,并且在一些情况下是无害的,在另一些情况下也是不可或缺的。“我们所关心的是用表扬作为奖品的惯常作为。”[8]教师为了实现控制他人行为,进而实现其教学目标,取他们所欲所需之物来实现,这才是表扬的问题所在。教育中的表扬已经成为教师控制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工具性手段,它忽视学生的个体经验。

  总之,从表扬的本质内涵到表扬的激励、评价、教育性内涵,体现了手段和目的分离,即由促进儿童经验的生长到对儿童的培养再到儿童消费主体的形成,这样的对立体现了表扬作为工具性手段逐渐具有了规训的性质,即表扬成为了一种规训。

  参考文献:

  [1]翟运胜.廉价表扬可以休矣[N].中国教育报,2001-03-04.

  [2][.黄晓磊,黄伟.论教育中的表扬——从过度表扬现象谈起[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s1.

  [3]翟运胜.廉价表扬可以休矣[N].中国教育报,2001-03-04.

  [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81.

  [5][美]杜威.经验与自然[M].傅统先,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89.

  [6]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79.

  [7]李先军.论学校道德教育中的表扬[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38.

  [8][美]科恩.奖励的惩罚[M].程寅,艾斐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10):2.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xueqianjiaoyulw/35251.html